全球熱點評!"辦不成事"窗口的安徽做法,為升級兜底服務提供了樣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文轉自:紅網

近日,由安徽省直效能辦、省數據資源局共同開設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正式成立。這個窗口的受理范圍涉及受理不及時、辦理超時,推諉扯皮、辦事拖拉等四大類,工作人員將認真登記服務對象反映的“辦不成事”相關問題,信息同步錄入“互聯網+效能管理”信息化平臺,跟蹤督辦。該舉措出臺后,得到網友廣泛好評。(7月17日 澎湃新聞)

“辦不成事”窗口的設立早已不是新鮮事兒。此前,北京、南京、河北、重慶、遼寧……設立“辦不成事”窗口的舉措已逐漸推廣至全國。而此次安徽省交出的新答卷里,有一個亮眼的加分項——“信息同步錄入‘互聯網+效能管理’,實現跟蹤督辦”。這意味著群眾向“辦不成事”窗口反映“難辦之事”后,一方面可以實現高效的“協同辦理”,通過互聯網政務信息平臺,對于跨部門聯合辦理或并聯審批事項,牽頭單位窗口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協同辦理;另一方面,群眾可以實現有效“問責與改進”,互聯網信息平臺可以通過對群眾反映問題的分析,精準定位“推諉扯皮、辦事拖拉”的單位和人員,并實行嚴格效能問責,同時也能將相關情況納入數據庫,形成百姓“疑難”問題清單,以便總結問題、改進服務。

“辦不成事”窗口是一項兜底服務,目的在于解決企業和群眾辦事過程中遇到的疑難事項和復雜問題,但也遭到過群眾“只不過是一個咨詢臺”“會不會助長了具體業務辦理窗口惰性”等質疑。此次安徽省將“辦不成事”窗口和“互聯網+”相融合,本質是創新政府的服務路線、思維和意識,讓我們看到了該項兜底服務的升級方向。其一,探索如何走好“網絡群眾路線”,以民生需求為核心,以互聯網技術為工具,改進政府服務,提高群眾辦事的效率與質量;其二,樹立平臺思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打通和整合信息渠道,推進政務資源共享,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屬地”協同辦理;其三,強化問責意識,“刀刃向內”,不僅要解決問題,還要在事后追問“是誰讓這個事兒辦不成”,清除體制內“摸魚”行為為群眾辦事設立的“路障”。

“辦不成事”窗口的安徽做法為各地升級兜底服務提供了一個樣本——在智能化已經成為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的今天,互聯網政務信息平臺可以成為連接智能媒介技術和實現政府善治的橋梁。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存在,既有助于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實現協同治理;也可以更好地梳理、總結“難辦之事”中的共性問題,通過改進服務、完善制度,減少群眾遇到‘辦不成的事’的情況出現。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