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微速訊:應急預案形同虛設 跨部門銜接存在漏洞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本報訊 (見習記者 吉文磊) 臺風季臨近,我省防汛防臺工作將迎來“大考”。近日,省防指組織95位專家成立22個督查組,在各地開展防汛防臺風險隱患暗訪檢查工作。在暗訪中,記者發現,作為城市防汛及內澇治理工作的重要一環,低洼易澇區(點)的防汛應急準備和處置工作存在著細節不明、責任不清等問題。

7月11日上午,記者跟隨督查組來到寧波市東部新城的江澄路隧道。該隧道全長772米,北接寧東路,南連百丈東路,穿越后塘河。據介紹,該隧道是寧波市建設的第一條河底市政隧道,日常交通流量較大。


(相關資料圖)

在位于地下二層的隧道中控室,由10塊屏幕組成的監控設備正實時顯示隧道內的車輛通行情況。“你們是如何判斷隧道里內澇情況的?”面對督查組專家的提問,現場工作人員的回答模棱兩可,只表示以觀察監控畫面的積水情況作為依據。事實上,該隧道缺少水位標尺,根本無法得知積水深度。

據了解,根據城市內澇應急機制的要求,在隧道涵洞、地下車庫和地下商場等易澇場所,一線運行管理人員需按照監測預警指標,明晰具體積水深度風險。“不同的積水深度對應的應急措施是不同的,僅僅肉眼觀察太過主觀、也不準確。”專家解釋道。

翻閱江澄路隧道的內澇應急預案,還存在細節不清、標準不明等問題,形同虛設。例如,預案提到,當中控人員在監控中發現開始積水并影響行車情況時,需立即匯報值班管理人員。可對積水的嚴重程度、影響大小等關鍵細節,卻一筆帶過,這無疑降低了預案的可操作性,相關工作人員也因此缺少科學的工作指引。

專家表示,這背后反映的是防汛防臺的意識和責任問題,相關單位需盡快完善應急預案細節,在汛期前加緊組織培訓和演練,“險情發生時,任何小細節都可能引發大問題。”

防汛防臺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單位,上下順暢、協同高效的工作機制是關鍵一環。在暗訪中,記者發現,跨單位、跨部門銜接存在不少漏洞。

在建的寧波軌道交通5號線院士路站西鄰楊木碶河,位于江南路與院士路交叉口,建設方為中國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該站點E號出入口和D3號出入口已經開通,另屬寧波軌道交通集團負責運行管理。

“若施工區域出現積水漫延,你們如何和運營單位聯絡?”“是否存在聯動機制?”“責任如何劃分?”在項目部會議室,督查組一邊翻閱應急預案,一邊提問。現場負責人坦言,目前施工單位只會將情況上報給當地城市管理部門,但和地鐵運營單位的聯絡機制還沒打通。這就意味著,一旦出現內澇,因兩家單位缺乏有效聯絡機制,運營站出入口的乘客可能因錯誤指示而逃向施工區域,后果不堪設想。

在地鐵站點1.5公里的路程之外,丹桂路下穿立交也存在同樣問題。該段路程雖只有百來米長,但專家卻發現了易澇風險未提示、未設置內澇標尺、配電箱未上鎖管理等不少問題。

“怎么會有這么多問題?”在專家的追問下,當地城管局負責人道出了緣由。原來,該路段投入使用已有兩三年,但是建設方——寧波市市政工程前期辦公室沒有移交屬地管理權,導致該路段處于監管“空白地帶”。

沒有實際意義上的管理單位,意味著安全管理責任主體不明,自然就會各種“丟三落四”,小問題不斷,內澇應急預案和汛前演練更是無從談起。

“這些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專家表示,針對檢查中發現的各類問題,督查組將統一匯總,上報至省防指辦,并通報屬地監管部門,督促相關責任主體限期做好風險隱患整改落實工作。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