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

本文轉自:寧夏日報: 2em;margin-bottom: 0px;">

寧夏位于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地帶,境內水資源短缺,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依靠國家限量分配的過境黃河水。為解決區域缺水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節水作為破解寧夏水資源制約瓶頸的重要舉措,并切實保障民眾用水需求和用水安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基礎保障。

加強頂層設計,為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政策導向。作為全國唯一的節水型社會示范省區,自治區黨委、政府及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堅持節水優先、高效利用、系統治理的原則,通過完善節約用水定額標準體系、建立節水評價制度、健全節約用水獎懲機制、探索設立節水產品準入門檻、深化水權水市場改革、抓好農業高效節水、啟動工業園區節水達標建設、開展生活污水就地利用試點等措施,積極推動寧夏節水型社會建設。

樹立良好的節水觀念意識。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人們對用水安全、水生態系統安全、水資源高效節約利用更加關注,節水型社會建設成為新風尚。全區要不斷加大水環境治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宣傳,提高人們保護水生態環境的意識,積極倡導“節流優先、保護每一滴水”思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推動全民節水行動落實落地。民眾要掌握更高效、更便捷、更多的節水方法,靈活使用節水器具,養成良好的節水習慣。

穩步推進農業節水增效。農業要在穩定糧食總產量的基礎上,走特色、高質、高端、高效的發展路子,壓縮高耗水糧食作物面積、擴大優質飼草和高效經濟作物面積,抓好葡萄、草畜、瓜菜園藝和農產品加工業,建立布局合理的“糧—經—草”三元種植體系;建設高效輸配水工程,推廣和普及田間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和治理,確保用水安全。

持續推動工業節水減排。全國積極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我區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并抓好落實“總量強度雙控”目標,以“減污降碳”為目標,優化產業結構,持續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和監管;加大回水利用率;嚴格市場準入,推廣工業節水技術,提高企業用水循環利用水平;通過水權流轉將水資源向節能型行業流轉,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推動工業節水減排。

嚴格落實城鄉節水降損。生活用水方面重點是城鎮生活節水,在保證不降低城鎮生活用水標準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工作;加大實施再生水回用工程建設;繼續實行階梯式水價;強化計劃用水和定額管理;加大節水型企業、單位、學校和社區的建設力度;推廣使用節水器具。農村地區的節水主要是做好農業節水器具的普及、牲畜飲水設施的改造,農村居民生活節水要緊跟城鎮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標準化、規范化監管。

科技創新引領節水型社會建設。將物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運用于節水領域,做好服務和監管,推進“水網+信息網+服務網”高效運行;依托先進的科技和節水專業人才,做好節水設施的更新換代和更換服務,扎實開展高效節水工程建設,提升用水效率;以創新促節水,為我區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更專業的人才和更節能科學的技術保障。

水污染治理為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源頭活水”。通過重點行業專項整治行動,綜合整治黃河支流、入黃排水溝、重點湖泊、城市黑臭水體,全面取締企業直排口,落實“一河(湖、庫、溝)一策”,進一步改善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黃河水生態安全;加大對農村和城鎮污水處理的監控力度,提升改造污水處理設施,高效集約利用水資源;排查農村面源污染源,分階段取締或升級改造漁業、養殖業等對農村水環境污染嚴重的產業,降低農村面源污染排放量,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

建立與現代水權制度相適應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在水權、水市場理論的指導下,以初始水權的分配為切入點,以改革和理順水資源管理體制,建立有效的節水機制,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通過體制機制建設,加強取水、配水、用水、排水、回用等全過程的科學管理,實現水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按照“北部節水增效、中部調水集蓄、南部涵養開源”的分區治水思路,多水源、多工程聯合調度,實現黃河水、當地水和非常規水的“多水”共用,形成“山川統一配置、城鄉統籌兼顧、年際豐枯相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