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冬奧·幕后|“科技冬奧”畫卷上的藍色白色綠色,分別代表什么?

本文轉自:新民晚報

科技冬奧是北京申辦冬奧會時的愿景,如今,它伴隨著各項賽事的漸入佳境,一次次照進現實。昨日,在北京新聞中心舉行的“科技冬奧”主題發布會上,科技部、組委會及其他相關負責人,一同在全世界面前,展出了一幅名為“冬奧會”的科技畫卷。

圖說:夜晚絢麗的冰立方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蔚藍的風

零下7攝氏度和零上10攝氏度,這是“冰立方”的兩個關鍵數據,前者是比賽場地的冰溫,后者則是觀眾席里的體感溫度。身處同一空間,為何有截然不同的感受?這樣的反差,源自館內的智慧控制系統與分區空調。

北京冬奧組委科技部部長喻紅介紹,“冰立方”的智慧控制系統中,配備有4000多個傳感器,除了控制場內的兩種溫度,還能實時監控出濕度、PM濃度等數據,“當場內不同區域的溫度發生變化時,這個系統會通過智能識別系統去調整出風口的方向和風量。”

圖說:觀眾席下方的送風口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除了智能控制系統,“冰立方”里還有一個蔚藍色的“秘密武器”——觀眾席下方的送風口。“冰立方”場館后勤副主任楊奇勇透露,這是為觀眾席“度身定制”的,“這些除濕送風的裝置,是由專業人員單獨控制的,與智能系統并不沖突。”

堅強的白

對所有參與北京冬奧會的人員而言,防疫是一根不容放松的弦,其中功勞最大的,便是身處各個場館內的“白色衛士”。

“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們在各個場館部署了150余臺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的監測系統,可及時檢測場館內各點位的空氣環境,監測靈敏度比傳統手段提高3倍,以此更好地防范相關風險。”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比賽時,場館內每隔200米就會設置一臺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的監測系統機器,利用旋風采樣原理,將待檢測空氣中的顆粒采集到盛有病毒滅活液的采樣管中,再由專人負責將其運至監測點。

圖說: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系統

據項目負責人劉鵬透露,這臺機器最快能在45分鐘里交出一份檢測報告,且最多可同時對8份樣本進行檢測。

輕便的綠

“大家可能知道,冬奧會的火炬采用的是環保的氫燃料,其實這次冬奧會上,有很多地方都踐行著綠色、環保和輕便的理念。”許強介紹,目前在延慶和張家口賽區服務的大巴車,也都披上了綠色和環保的外衣。“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時,就有3輛氫燃料大巴車投入服務和保障工作。”許強感慨,歲月翻過了14頁,為奧運會服務的氫燃料汽車數量,也從3變成813。

圖說:冬奧火炬采用氫燃料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多彩未來

“在本屆冬奧會上,科技方面給人帶來了許多驚喜和收獲,但這不只是屬于冬奧的財富,也是國家和城市發展的財富。”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坦言,未來的日子,類似虛擬賽場體驗、氫能源交通工具等技術,都將被推廣到更多場景中。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幅“科技冬奧”的畫卷上,將出現更多五彩斑斕的絢麗花紋。(新民晚報特派記者 陸瑋鑫 北京今日電)

關鍵詞: 分別代表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