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全面推進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本文轉自:中宏網

中宏網2月16日電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的《關于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市場監管系統全面實施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

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推進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是進一步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重要內容,對于構建信用導向的營商環境十分重要。

來源:國家市場監管總局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蒲淳介紹,2019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11個地區開展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總局研究制定了《意見》。《意見》堅持以提升監管綜合效能,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出發點,要求各級市場監管部門科學研判企業違法失信的風險高低,根據監管對象信用風險等級和行業特點,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如何推進,據介紹,將從三個方面入手。

全面有效歸集各類企業信用風險信息。在涉企信息歸集方面,市場監管總局建設了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并通過公示系統依法歸集政府部門在履職過程中產生的并對外公示的涉企信息。在依法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目前公示系統歸集了全量企業的登記注冊、行政許可、行政處罰、年報公示、抽查檢查結果等信息,同時我們還進一步歸集整理了投訴舉報、互聯網輿情、對外投資等動態信用信息。

構建科學且能不斷迭代優化的指標體系。劉燕介紹,市場監管總局借鑒國內外成熟的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經驗和做法,運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方法,制定完成了第一版通用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包含企業基礎屬性信息、企業動態信息、監管信息、對外投資信息、社會評價信息等5個一級指標和25個二級指標、81個三級指標,初步實現了對全量企業的信用風險分類。

建立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市場監管總局組織開發建設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明確了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系統的技術框架、基礎功能、數據接口規范等事項,為各地實現對企業信用風險的自動分類提供了信息化技術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結果是動態調整的,企業應重視自身信用積累,依法誠信經營,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重塑良好信用等方式,降低自身信用風險,提升企業的市場信譽和競爭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