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項目建設僅用時9個月,一年可節約標煤48.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6.1萬噸,創造了風電史上的“山東奇跡”……1月25日,由山東省屬企業水發集團投資建設的“吉電入魯”通榆縣50萬千瓦陸上風電項目并網投產,該項目是目前國內一次性全容量并網最大單體項目,為國家“外電入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山東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能源結構調整“三個三分之一”目標要求的配套風電基地項目,也是山東、吉林兩省首次簽約的政府間清潔能源送受電項目。該項目年發電量17.5億千瓦時,一年可節約標煤48.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6.1萬噸,對于保障山東省電力供應、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有效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風電史上的“山東奇跡”
據了解,水發集團通榆縣50萬千瓦風電項目從開工建設到并網發電用時共計9個月,在同批次核準的風電項目中最先完成核準前準備、最先完成招標工作、最先開工建設、最先并網投產,以高質量、高效率、高水平推進項目建設,創造了風電史上的“山東奇跡”。
2020年11月26日,山東省能源局、吉林省能源局分別代表兩省政府在濟南簽訂“十四五”兩省間送受電框架協議,“吉電入魯”雛形初顯。作為“吉電入魯”配套項目,水發集團通榆縣50萬千瓦風電項目由山東、吉林兩省能源局共同牽頭,水發集團專門成立水發能源(通榆縣)有限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扎實推進項目施工建設。水發集團能源事業部按照“打造精品工程”的要求,從成本、質量、進度、安全及項目評優、電網協調等方面,全過程監管項目建設關鍵點和重點工作,定期組織現場及視頻工作調度會,協同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難點、重點問題。
2022年1月25日,水發集團通榆縣50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式并網投產。一紙藍圖,幾多辛苦。雙碳目標戰略背景之下,“吉電入魯”項目的投運,可以迅速將吉林的自然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這對于推動東北地區能源系統的深度轉型、推動用能成本下降、支撐綠色低碳發展、提供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推動東北振興等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水發集團實現“干一項工程、樹一座豐碑、育一批人才、拓一方市場”的示范工程,表明了水發集團助力東北地區產業振興、能源結構調整的政治使命與國企擔當。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最近更新
- 清潔能源發展迸發“水發力量” 創造風電史上的“山東奇跡”2022-01-26
- 湘潭市安委辦發出平安過節倡議 倡導市民重點做好七類防范2022-01-26
- 郴州:春節期間市城區巡游出租車每車次加收3元2022-01-26
- 傾聽企業心聲,共謀發展良策!汨羅高新區召開2022年企業家新春座談會2022-01-26
- 一系列文旅活動鬧新春 留在株洲過年蠻“韻味”2022-01-26
- 甘肅省實現企業信用風險分類“雙隨機、一公開”監管2022-01-26
- 長沙去年新增百億級工業企業多家 數量穩步增長2022-01-26
- 杞縣民政局 杞縣慈善超市到沙沃鄉開展慰問活動2022-01-26
- 常德誠邀在外打拼的老鄉回鄉創業就業2022-01-26
- 英雄無名·城市有愛:蜀舞堂用舞蹈致敬這座城市的捍衛者2022-01-26
- 藍山縣開展安全監督檢查抽檢工作 嚴把農產品源頭質量安全關2022-01-26
- 鞍山出臺25項具體支持舉措 對引才聚才留才系統推進2022-01-26
- 探探上的”神仙眷侶“2022-01-26
- 沈陽皇姑區闖進“科技創新百強區總榜單” 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872022-01-26
- 榕樹貸款智能匹配提升服務 為小微企業解憂紓困2022-01-26
- 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回家:中國文化自信更強大2022-01-26
- 去年杭州銀行為重點項目新增貸款1489.87億元 同比增長11.5%2022-01-26
- 杭州:打造高質量發展“雙引擎” 激發發展新活力2022-01-26
- 深圳年后首宗出讓地塊,在龍崗!寶龍2月24日將出一宗工業地2022-01-26
- 去年高新區(濱江)GDP實現2022.6億元 同比增長11.3%2022-01-26
- 去年杭州海關累計減負降本208.78億元 促進外貿健康發展2022-01-26
- 方寸之間感悟文化之美2022-01-26
- 工信部調查顯示:中小企業政策獲得感滿意度較高2022-01-26
- 積極財政發力 將實施更大力度減稅降費2022-01-26
- 湖南去年供應鏈金融融資余額增42.6%2022-01-26
- 財政收入超收怎么看?財政部回應來了2022-01-26
- 知識產權重要統計指標變化背后有何考量?2022-01-26
- 《長沙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公示完成,收集意見數千條2022-01-26
- 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公布 我省4地區(單位)入選2022-01-26
- 湘潭市安委辦發出平安過節倡議 倡導市民重點做好七類防范202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