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種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帶村民致富

圖為手捧馬鈴薯種薯的杜春合。陳宇桐攝。

中新網錫林郭勒9月27日電題:內蒙古種田“老把式”兼做大棚“棚主” 花甲之年帶村民致富

作者 奧藍 宋紅梅 陳宇桐

金秋時節,各地好“豐”景。對種了一輩子地的杜春合和內蒙古太仆寺旗大圪洞村800余戶村民而言,又是一個豐收年。

杜春合管理著300座蔬菜大棚,其中200座從今年開始種茼蒿。茼蒿生長周期30—40天,他將5個大棚分為一組,工人錯時循環種植、采割。為了保持茼蒿的新鮮度、高品質,每晚7時許,十幾位工人開始夜間采摘。次日清晨,采摘好的茼蒿被打冷、裝箱、按照訂單裝車。

杜春合告訴記者,廣州、港澳地區的消費者很喜歡太仆寺旗的茼蒿,最貴時每斤能賣到16元,經濟價值很高。“內蒙古晝夜溫差大,在這里種不易受病蟲害影響,而且口感好。”

圖為村民頭頂礦燈夜間采割茼蒿。宋紅梅攝

杜春合今年60歲,祖籍河北省。在杜春合的老家,因是山區,“大型機械使不上勁兒,種地掙不上錢,生活也沒盼頭”。2006年,出門闖蕩的他來到了內蒙古太仆寺旗,心動于這里的大片平原,于是留了下來。

在當地,杜春合陸續流轉村民的土地,經過10余年發展,如今規模已有3萬余畝。這些土地輪作倒茬種植著馬鈴薯和玉米、莜麥、小麥、南瓜等不同農作物,其中馬鈴薯種植面積每年上萬畝。而每年都有不少村民在這里打工,平均年收入超10萬元。

2022年,為發展當地現代農業,帶動更多鄉親致富,當地政府建設250座蔬菜大棚,都交給了種植能手杜春合負責經營,并以總投資6%的收益收租。

再加上自建的50座蔬菜大棚,杜春合如今是300座大棚的“棚主”。他將200座種了茼蒿,另100座專門作為馬鈴薯微型薯育種基地,為萬畝馬鈴薯種植提供種薯。“育種基地的馬鈴薯經種植后,后期加大田間管理可以有效減少病蟲害。產出的馬鈴薯品質好、產量高、不退化,賣給客商的價錢也高。”

圖為工人們正在收割馬鈴薯。宋紅梅攝

“種地收益高,鄉親們當然就掙得多。”杜春合粗略算了算,今年光給鄉親們發的工資就有1000多萬元。

“做好農業就是為豐收,只有豐收了才會有希望。”如今,花甲之年的杜春合依舊每天凌晨四五點起床,去地里和大家一起干活。他告訴記者,不管田間地頭的“老把式”,還是如今的“棚主”,他都覺得不重要。“我只想一輩子當好一個會種地,種好地的農民。”(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