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系金融小課堂丨什么是貨幣供應量?

日常投資中,大家經常能看到“央媽放水”、“貨幣寬松”等新聞信息,實際上都是指央行對市場貨幣供應量的調控。那究竟什么是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應量定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貨幣供應量(moneysupply;supplyofmoney),亦稱貨幣存量、貨幣供應,指某一個時點流通中的現金量和存款量之和。

中央銀行一般根據宏觀監測和宏觀調控的需要,根據流動性的大小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不同的層次。

所謂流動性,是指一種資產隨時可以變為現金或商品,而對持款人又不帶來任何損失,貨幣的流動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轉次數就不同,形成的貨幣購買力及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也不一樣。

劃分層次

我國是從1994年開始劃分貨幣層次,并按照貨幣層次進行貨幣量統計的,目前我國現行貨幣統計制度將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

1)流通中現金(MO),又叫“現鈔”,指單位庫存現金和居民手持現金之和。其中“單位“指銀行體系以外的企業、機關、團體、部隊、學校等單位;

2)狹義貨幣供應量(M1),指MO加上單位在銀行的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雖然不在居民和企業手中,但是可以隨取隨用,反映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代表著居民和企業資金松緊變化,是經濟周期波動的先行指標,對市場和經濟影響最直接,許多國家都把M1作為調控貨幣供應量的主要對象,流動性僅次于M0;

3)廣義貨幣供應量(M2),指M1加上單位在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城鄉居民個人在銀行的各項儲蓄存款以及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同時反映現實購買力、潛在購買力,流動性偏弱,定期存款不能隨時取用,代表著未來潛在購買力,反映社會總需求的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狀況。

有何影響?

貨幣供應量是各國中央銀行編制和公布的主要經濟統計指標之一。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例如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保持貨幣供應量與貨幣需求的基本平衡,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基本任務。

從總量上看,一般情況下,貨幣供應量充足,表示貨幣環境相對寬松,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反之則說明市場上貨幣相對緊缺。實際上,貨幣供需格局往往需要結合社融數據和貨幣供給量綜合分析,二者就像一個硬幣的兩個面。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