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宏源:首付比下調已難再明顯拉動當前地產銷售

近日住建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布文件推動落實首套房貸款“認房不用認貸”,而評判這一政策效果需要依次討論兩個問題:

1、“認房不認貸”后全國平均首付比下調空間幾何?

2、首付比下調空間釋放后對目前新形勢下的地產需求影響幾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時隔六年再度全面放寬“認房不認貸”。自2016-2017年各地重新執行“認房又認貸”政策后(2019年公積金貸款收緊),六年來首次全面放寬首套商貸“認房不認貸”政策,此前鄭州已提前放寬,但大部分一二線城市仍在執行“認房又認貸”。通知明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請貸款購買商品住房時,家庭成員在當地名下無成套住房的,不論是否已利用貸款購買過住房,銀行業金融機構均按首套住房執行住房信貸政策。這是自政治局會議定調優化地產政策、7月底住建部首提“認房不認貸”后,具體政策細則落地,旨在穩定當期地產銷售,對沖遠期地產投資更大的下行壓力。若要對沖2024年下半年更大的地產投資下行壓力,則目前至明年上半年需先針對地產需求和銷售政策需持續優化調整。

前期“認房又認貸”約束首付比實際下調幅度,后續有望空間打開。雖然2022年以來各地因城施策政策持續加碼、降低首付比,但在“認房又認貸”背景下,全國平均首付比下降速度明顯慢于上一輪地產政策寬松周期。我們觀察全國平均首付比(房地產銷售資金來源中定金與預收首付款的比例),自2021年底至今僅由70%下降至67%,而上一輪(2014-2015年)各地同時執行“認貸不認房”、下調首付比政策時,全國平均首付比是由70%下降至63%。究其原因在于當時首套認定政策更松、且居民首套房購買者比例較高,而目前首套認定更嚴,且居民多數曾有過購房記錄、容易被認定為二套,而在后續各地配套“認房不認貸”過程中,參照上一輪放松首套房認定標準后經驗,后續全國首付比的增量下調空間仍有4個百分點,相當于近兩年全國首付比已平均下調的幅度。

但首付比進一步下調已難再明顯拉動當前地產銷售。在過去三輪地產周期中,只要首付比下調,地產銷售增速基本上均會同步明顯改善,較為典型的就是09-10年以及14-15年。但從2022年以來,全國平均首付比持續下降,但地產銷售增速卻并未呈現出明顯走高的歷史規律,反而卻持續探底,目前仍處于-20%左右的較低區間,而政策放松與實際效果的背離,表面在于當前房價回落過程中居民購房預期磨底,背后實際原因在于城鎮化快速降速、城鎮內部購房適齡人口增速下行后,地產剛需增長放緩。

房地產調控“兩難”下的未來政策抓手。目前房地產調控與穩增長面臨兩難:其一,政策需要持續發力。我們上文領先指標顯示,明年下半年地產投資內生壓力更大,后者是直接影響GDP的指標,考慮到銷售向投資傳導有時滯,因此穩定地產需求的政策從目前至明年上半年需要持續加碼。其二,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新的房地產供求形勢下,地產剛需增速的放緩難以由短期地產與貨幣政策扭轉。房價下行影響居民預期、提前還貸。

1)因此,未來地產調控政策在短期和中期需要有不同的側重,短期重點在于“松綁”,讓之前因各種制度政策約束的剛需釋放,同時合理降低居民信貸成本、促進改善性需求。可以期待限購限售政策進一步優化、認房不認貸地方配套加快、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等。

2)中期仍需推動新一輪工業化釋放城鎮化空間、配合戶籍制度改革,扭轉人口流動類剛需下行的趨勢,同時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促進改善型需求。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47%、低于可比國家相同階段(70%)。我國城鎮化在工業化時期速度較快快,但過去十年服務業化時期增速開始大幅放緩。而目前政策重新強調制造強國、新一輪工業化,有望釋放城鎮化空間。此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占比(30%左右)也低于“橄欖型”分布要求(60%),也是未來我國消費內需和地產改善性需求的最重要來源。

風險提示:穩增長政策出臺速度不及預期,工業化推進速度慢于預期。

( 本文摘自申萬宏源宏觀周報 · 第221期,原文標題《“認房不認貸”的潛在效果幾何? 》作者:屠強 FRM 高級宏觀分析師;賈東旭 宏觀分析師;王勝 博士 宏觀研究部負責人)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