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這片胡楊林同根而生”

【“兩山”理念的新疆實踐】


(相關資料圖)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宋海波

在葉爾羌河畔的巴楚縣夏馬勒鄉奇特村,有一群默默守護胡楊林的護林員,他們是這片林子的守望者,挺立在這片綠色屏障最前線,守護著這片生態寶地。

小村旁約118萬畝的原生態胡楊林,宛如翠綠的長城,巍然屹立在這片土地上,樹齡最長的胡楊已有百年之久。車輛穿梭于綠蔭小道,微風拂過樹冠,不時可見護林員騎著摩托車巡邏林區。

“我們這兒的護林員和這片林子是同根而生的。”8月12日,夏馬勒國有林管理局駐奇特村第一書記庫爾班·玉素甫感慨地說,村里的許多護林員從小在這片林區長大,對每棵樹都了如指掌。

奇特村有26個護林站、103名護林員,他們雖然有著不同的身份和故事,但他們都有著共同的信念:保護胡楊林。他們每天騎著摩托車,在胡楊林里巡邏、防火、管護。每年七八月,護林員的任務又增加一項——疏通水渠,確保水流不會破壞胡楊林,又要保證胡楊林受到水分滋養。

阿不都熱依木·再丁已經在奇特村當了13年護林員,每個月有1900元的津貼。此外,他家里還養了110只羊,加上承包的土地,一家的年收入約10萬元。

說起護林工作,他一邊拍打蚊子,一邊向遠處的胡楊林望去,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就是喜歡和大自然在一起,喜歡看到胡楊隨著季節變換顏色,從綠到黃,特別是在秋天能聽到風吹過樹葉的聲音。”

周一到周六的清晨,他會騎上摩托車巡邏自己負責的2.7萬畝林區,穿過崎嶇小路,時不時停下來,審視林區的每一個角落。而他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檢查消防器材是否有損壞和需要更換的,看到病死枯樹也要及時清理,以免影響其他樹木生長。

前往管護站之前,阿不都熱依木特意駛到自家種植的向日葵地頭,那是他妻子常在的地方。夕陽下,金黃的向日葵圍繞著一位勞作的婦女。“她正在地里拔草呢。”阿不都熱依木快步跑向妻子,笑著說了些什么后,妻子繼續在田里勞作,他回到路邊一邊推著摩托車一邊說,“下周我才能回來,每次出門要6天,老婆在家不容易。”

他的妻子古麗克孜·艾則孜,是護林員的女兒。“我爸爸是護林員,我又嫁了個護林員,很幸福,我們都愛這片林子。”古麗克孜說。

護林員隊伍里的副隊長艾買提·努爾,踏著爺爺和爸爸的腳步,延續著這份光榮的職業。“以前我們住在管護站的土坯房里,沒有電。現在我們住在磚房里,有電有水,生活條件好多了。”一家三代都是護林員在這個村子并不稀奇,這源于對胡楊林的愛。

奇特村的蘇浦東管護站較為偏遠,站長玉蘇普·圖爾迪從1988年開始當護林員,是村里最資深的護林員之一,“胡楊是我們的財富,是我們的生命線,沒有它們,我們村子就沒有今天。”

在日常巡邏時,護林員最怕摩托車拋錨,玉蘇普說:“摩托車壞了,我就會走到土坡上或者爬到胡楊樹上找信號救援。如果還是沒有信號,我就只能自己徒步走出去。”

翻看他的工作日志,清晰記錄著每天的巡邏情況,幾個本子早已寫滿。“我沒什么文化,但我覺得這是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有時候兩個月才能回家一次,也會孤獨,想說話時,就說給狗狗聽。”他坦然地笑著說。

巴楚縣夏馬勒國有林管理局黨支部書記王彥峰表示,今后會繼續加強對胡楊林的科學管理和保護措施,建立監測系統和應急預案,提高防火和防災能力,加大對胡楊林的保護力度,把綠色守護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這片胡楊林孕育著綠色生命,也承載著一代代護林人的綠色守護。在這片幽靜的胡楊林中,護林員們守護著家園,也守護著未來。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