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57萬㎡,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總部基地設計效果圖來了_環球熱議

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總部基地已于2022年12月份動工,基地位于龍崗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中部,是市委、市政府在龍崗布局的全市建筑業龍頭項目,是實現建筑行業從生產型建造向綠色、智慧、服務型智能建造轉型升級的關鍵舉措。

日前,深圳市龍崗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發布了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總部基地的相關介紹。

項目總部基地建設用地面積約9.28公頃,計容建筑面積37.57萬㎡,圍繞現代建筑產業工業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方向,聚焦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節能三大產業集群,通過集群集聚效應,聯動各區現有傳統建筑企業,發揮項目在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1個總部基地+1個產業園區+N個產業集聚區”空間布局中的核心引擎作用,驅動深圳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萬億級建筑產業集群。


(資料圖片)

總部基地建設用地面積約9.28公頃,計容建筑面積37.57萬㎡,規劃建筑企業總部基地集群14萬㎡、BIM軟件研發實驗室3.6萬㎡、智能建造集群8萬㎡、裝配式建筑中試實驗室3.6萬㎡、智慧建筑集群6萬㎡、和配套酒店、商業等2.4萬㎡。其中,一期用地面積4.24公頃,計容建筑面積約17萬㎡,建設內容包括研發辦公、實驗室、宿舍、食堂、配套商業、公共配套設施等。

深圳建筑產業生態智谷總部基地位于龍崗區大運深港國際科教城,項目靠近武深高速、鹽龍大道,對外交通便捷,未來臨近多條軌道線,交通條件優越。45分鐘到羅湖口岸,30分鐘到鹽田口岸。

生活配套

園區內擁有優質齊全的生活配套,環境優雅,宜居宜業。商業設施、會議中心、多樣化就餐食堂、文體活動設施等一應俱全。周邊教育配套、產業配套設施較為齊全,產業氛圍成熟,包括啟迪協信科技園、天安數碼城、創投大廈、深港中心、大運中心、國際大學城等項目。

產業配套

在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深圳把培育綠色低碳、數字智能的現代建筑產業集群,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抓手之一。而生態智谷項目是承載這一龐大產業的關鍵平臺。

項目所處的龍崗區具備門類最齊全的建筑產業全鏈條拓展基礎,建筑企業總量位居深圳首位;具有全球領先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優勢,以機器人等智能制造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產值占比超過50%,有力支撐智能建造關鍵領域從研發到工程化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是引領智能建造創新發展的強大產業基礎保障;擁有碳中和科技創新平臺和深圳國際低碳城,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項目數量和總規模位于深圳前列,為建筑業低碳化技術成果轉化與應用展示提供了強大支撐。

圍繞智能建造、智慧建筑、低碳節能三大產業集群的發展布局,園區將打造未來建筑企業集聚中心、智能建造數創中心、智慧建筑創新中心、綠色低碳示范中心、建筑科技展示中心和建筑標準制定中心六大中心。“六大中心”各司其職、相互作用,形成推動建筑產業高質量、集聚式發展的強大合力。

產業政策配套方面,龍崗區秉持“廣覆蓋、有特色、強扶持”的政策原則,面向建筑業上下游全產業鏈企業,構建了“普惠政策+園區政策+總部政策”扶持體系:

1.普惠政策方面:龍崗區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圍繞產業引進、培育、研發、推廣應用、新能源、智能建造等環節和領域提出21項具體政策措施,對轄區建筑業上下游全產業鏈企業予以普惠性的扶持和激勵,最高資助額可達3000萬元。

2.園區政策方面:將從打造現代建筑業示范園區、集聚現代建筑業企業、創建一流營商環境、匯集英才激發創新活力、推進深港雙向合作試點等五大方面推出18條“硬措施”,加強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將生態智谷打造為全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建筑業示范園區。

3.總部政策方面:龍崗區計劃出臺《關于總部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從引進獎勵、貢獻獎勵、租房補貼、購房補貼等方面形成一套激勵政策。其中,企業總部引進獎勵累計最高可達6000萬。

項目設計理念:(具體以官方公示為準)

2022年4月至8月,MLA+聯合Capol,Aedas共同參與了深圳龍崗生態智谷總部基地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競賽,并獲得了第一名。

在國家雙碳雙區背景下,深圳建筑產業再升級的背景下,場地被高速路和自然包圍,面向建筑產業未來的升級,競賽題目中重要的生態&智能形成中標方案在競賽階段中的重點。

跨界城野

二元界面,高快速路帶來了污染、噪音和割裂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視覺的流量。我們決定將開發量朝城市傾斜,城市面,用連續的裙房+塔樓,去隔絕噪音污染,并且去承接高快速路的視覺流量。這樣就可以在自然面釋放出空間,形成一個山腳下的、被保護起來的村莊。

三層結構,垂直方向上,由下到上,我們將空間也劃分為三層。原生自然、毛茸茸的、高種植率的地表層,連接自然與城市,創造舒適宜人的步行體系。連續的形象面創造出高速層,創造出場地對速度120km/h的展示面。

天際層220m+的塔樓形成龍崗,鳳崗雙城雙區的的天際地標,昭示低碳,智能的未來建筑產業的愿景。

五大入口,南入口,代表最快的速率。我們建議,把目前研究中的清輝路北側的跨高快速路的U形匝道,置換到南側現有立交的位置,形成從福田、鹽田、南山、香港來我們場地快進快出的接口。

北入口,我們建議下穿清霞路,形成一個本地社區進出場地的補充。東側,公交首末站位置,是一個速率轉換的節點,也是社區的接口。

公交首末場站的功能依據地勢設置在半下沉空間。上方布置辦公、服務功能,成為周邊小區和我們項目共享的社區錨點最后,環形的坡道連接天橋,通向場地。清輝路入口,作為我們場地的主要門戶,是有條件做得更友好大氣的。

我們踏勘了全段的高快速路界面,甄別出了兩個段落有條件做橋下公園。這樣的橋下空間利用改造,相信也是未來深圳精細化城市更新的趨勢。西側,鷹咀山,也通往東莞鳳崗,我們也梳理了必要的遠足郊野徑出入口。

外快內慢,對于場地內部的交通組織,我們給出了一個「外快內慢」的優化方案,去呼應我們「外緊內松」的開發量策略。

在場地外側,拓展并增加雙四道路,組織區域的到發和對外聯系,兼顧場地進出集散,包括地下的進出,這樣場地內部的車流可以降到最少,村莊的寧靜也可以最大化保留。

沿山路降到雙二,把靠山的路權還給慢行和悠游,去消弭場地和山體的界限。

工社智谷,在整個場地最核心的位置,我們建議將清輝路綠廊在我們的場地里微微扭轉,形成一個工社智谷,真正服務于慢行的,和建筑功能無退線咬合的綠廊,公共體驗一定是更好。

內側GIC地塊的東界面的公共友好性,也能極大地提高;并且城市綠廊通往鷹咀山的接口也更大方。結合清輝路的橋下運動公園,我們整個項目的主門戶入口的形象,都更加鮮明大氣。

它也是一個結合實驗和體驗的空間,我們所有智能生態的技術,都可以在這條中軸上展示、互動和收集數據,它可以就像是蓬皮杜的立面一樣,是一個很先鋒的、外置的、看得見的建筑技術試驗場,最后它也是一個面向未來的空間,它的密度不高,使用裝配式或者預制的構件,可以在未來我們有新的功能需求的時候進行體量的替換、重組、改造,像一個靈活的插線板一樣。

跨界工社

我們分析了三大集群六大產業的策劃,把空間產品分成了,營造、交互、生息三類,在空間上也呼應我們在垂直方向上劃分的,地表層,高速層,天際層。垂直方向上和平面上,我們也都針對了他們的私密需求,進行了合理分配。平面上,「營造」「交互」功能以T型結構居外、居中。「生息」則沿山及南北兩側布置,清靜自然。GIC地塊,埋得很深,可達性并不好,但因為綠廊的扭轉,它的東界面的公共性極大的提高。

1號地和3號地,我們都確保用裙房和塔樓守住高速界面,但底層架空,通往內側低密的家園村莊。3號地塊中央我們保留了雨林水庭,去還原場地上原有的樹木銀行的記憶。1號地塊北入口的位置,我們結合宿舍布置了一個標志性的社區大陽臺,可以和外部社區共治共享。

富有層次的自然垂直社區和綠色可持續技術將打造城市界面的低碳形象。建筑工社將融合產業和家園,跨界傳統建造智慧與先鋒科技。跨界傳統建造智慧與先鋒科技。整個建筑家園,將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的低碳園區系統。

工作生活服務各功能有機融合,不再有嚴格清晰的界限,成為建筑行業的超級有機自然綜合體。綠毯剖面成為怡人尺度的小島單元綠洲街道,多首層的多孔空間能讓工作,生活,休閑各體系無縫銜接。人文關懷,生態健康,為建筑人提供一個舒適的家園。

【樓市爆料】?所屬房網/咚咚找房平臺 資訊中心團隊原創號,轉載文章請注明來源,轉公眾號請與我們取得聯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圖片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