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要聞: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現雛形

來源:深圳晚報

走進深圳前海,鱗次櫛比的高樓間蘊藏著一串串“創新密碼”,601家來自深港兩地的創業團隊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完成了孵化,其中香港團隊占比超過一半,達331家;距離夢工場不到兩公里,是400萬平方米的前海深港國際金融城產業基地,已為超過190家金融機構提供空間支持;不遠處的中國深圳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平均每個工作日則有近500個專利完成申請。


(相關資料圖)

“創業條件好,政府還能提供各種幫助,這就是深圳前海。”專注于通訊技術和無人機研發的前海微蜂創聯公司CEO姚剛在2016年將公司遷至前海。當時吸引姚剛的是前海夢工場對創業人才提供的各項優惠政策,他稱之為“保姆式”的服務——工商注冊一站式辦理、企業入駐首年辦公場地免費、遠低于市場價的人才公寓、各類投資孵化基金等。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合作、科研空間保障、綜合服務支撐、科創生態培育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讓粵港澳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科技創新合作更加緊密,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激活創新要素 大灣區創新創業人才跨境融通

位于深圳市南山區前灣一路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匯集深港創新資源的創業熱土。深晚記者了解到,自2014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開園以來,越來越多深港澳青年受前海人才政策吸引而聚集于此。截至目前,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累計孵化創業團隊601家,其中香港團隊331家。今年7月21日,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開園,產業空間由4.7萬平方米擴展至13.9萬平方米。

來自香港的鄭思怡從24歲起便開始自主創業,她一手創立的深圳思益孵化器有限公司坐落于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之前我們公司在夢工場中區運營著一個孵化器,運營一年多以來收獲頗豐,所以我們決定乘著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東風,聚焦建筑科技、數字時尚領域,繼續在夢工場北區運營一個孵化器。”

類似的孵化機構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還有不少。6月30日,科技部公布“2021年度國家備案眾創空間的名單”,來自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園區的創博匯孵化器、香港青年專業聯盟前海眾創空間榜上有名,這也是夢工場引進的孵化機構首次入選國家級眾創空間。

占地約為4000平方米的香港青年福田創新創業社區內,數十個來自香港的創業團隊正緊鑼密鼓地推進科研技術成果轉化。據悉,該創新創業社區為創業團隊提供了包含、共享實驗室等“空間+資金+政策+平臺+項目+社區+服務”“7+”全要素服務,幫助香港青年將個人的智慧和群體力量融入大灣區建設。

空間、資金、人才、設備等科創要素的流動、匯集成為吸引港澳跨境孵化的機構落地前海的重要原因。近日,前海管理局專門印發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管理局支持科技創新實施辦法(試行)》,多措并舉進一步推動深港澳創新要素跨境融通。

構建創新生態 世界一流高校、科研機構紛紛落子

如何才能讓科創要素在大灣區激發出更大的活力?除了破除科創要素間自由流動的壁壘之外,更重要的是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科技創新需要適合的土壤和生態系統。比如說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機制,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經濟制度等,都是生態最基本的東西。”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

為培育深港澳科技合作創新生態,推動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前海重點支持“科技創新聯合體、科技創新共同體”等多類型的科技創新合作形式,包括支持世界500強企業與國家級創新載體或國際重要實驗室建設聯合實驗室,符合條件的予以最高500萬元支持,與此同時,激發各類境內外合作組織在科技創新中的平臺和紐帶作用,支持在前海設立促進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促進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社會組織。

去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相繼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并與萬科、美團和九坤3家企業分別成立聯合實驗室,在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金融等多個領域探索合作與發展新模式,共同推動大灣區科技發展與產業升級,構建大灣區協同創新生態。

無獨有偶,最近多所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機構紛紛“落戶”前海,助推前海實現高質量發展。近期,前海管理局與香港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香港大學將在前海建設香港大學(深圳)高等法律研究院、香港青年創業學院、香港大學大灣區金融科技研究院以及港大前沿科技產業園,共同開展前海碳中和試點示范區建設。此外,由北京大學、劍橋大學合作開辦的深圳前海中英研究院也預計于今年11月正式開學。

打造科技創新集群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初現雛形

旗下出版有《柳葉刀》《細胞》等國際頂級期刊的學術出版機構愛思唯爾敏銳地捕捉到大灣區在未來科技、學術交流等方面的發展潛力,于2019年在深圳設立學術出版服務中心,這是其在繼阿姆斯特丹、波士頓、倫敦之后設立的第四個學術出版服務中心,旨在立足大灣區輻射整個亞太地區。據介紹,目前愛思唯爾還與南方科技大學、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等單位在產、學、研各環節開展了廣泛合作。

愛思唯爾全球學術期刊戰略總監廖卓玲對深晚記者透露:“我們注意到國家在支持大灣區發展,尤其是科技方面,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作為中國與世界融合的前沿,我們希望未來推動更多頂級學術活動與合作在大灣區落地,讓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學者參與進來。”

數據表明,隨著深港澳科技創新要素流動暢通,科技創新合作更加緊密,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21年底,大灣區共有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其中廣東30個、香港16個、澳門4個;擁有2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廣東23個、香港6個,根據QS2022年世界大學排名,大灣區有5所高校排名進入世界百強名單。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謝來風表示:“自2017年開始設置創新集群分類以來,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首次將‘深圳-香港’創新集群擴展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盡管排名未變,但表明大灣區創新集聚和創新協同持續發展,形成了區域性創新生態。

關鍵詞: 科創中心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