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分析】資本市場波動、銀行再迎降息 居民如何理財?

新華財經上海6月14日電(記者 王淑娟)國內銀行迎來存款“降息潮”、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創十年新高、新基金發行頻頻遇冷、保險保費全面回暖……在利率下調疊加理財產品剛性兌付預期打破的大環境下,傳統依賴無風險產品投資理財的模式難以跑贏通脹,倒逼大眾關注資產配置問題。低利率時代,如何打理好自己的“錢袋子”,正成為百姓關注的話題。


(相關資料圖)

近日,記者圍繞利率下行的原因及趨勢、大財富管理市場現狀、資產配置及養老規劃等話題,采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與會計學教授芮萌,平安新銀保產品策略負責人、北美精算師王瑞等業內專家。

財富管理變奏,保險產品受青睞

近期,六家國有大行率先下調部分存款利率,調整后五年期整存整取利率為2.5%。繼此之后,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等12家股份制銀行也陸續宣布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從今年年初至今,國內銀行存款利率已經歷多輪調整。至此,國有銀行的定期存款利率已經全線跌破3%,存款利率走低已是大勢所趨。

芮萌認為,綜合國際和國內宏觀環境,預計我國利率下行將是長期現象。伴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用不同的金融工具科學地配置資產、儲備養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正在日益凸顯。

從今年的保費數據來看,保險產品正在成為分流存款的方向之一。數據顯示,今年前4月保險行業保費達2.3萬億元,同比增9.8%,其中壽險同比上升11.8%,行業回暖明顯。

針對這一數據表現,國泰君安非銀分析師劉欣琦在研報中表示,伴隨存款利率降至3%以下,居民對于具有收益確定性的保險儲蓄類產品需求持續旺盛,而產品預定利率變化也不會改變保險收益確定性這一稀缺特點,儲蓄類保險仍將持續推動壽險新業務價值的成長。

深耕保險行業多年的王瑞表示,客戶對保險產品普遍存在兩方面需求,第一是投資屬性,要求保險產品具備長期的、確定的收益率,尤其在存款利率下降和基金波動加大的背景下。第二是功能屬性,特別在養老儲備這個方面,對于持續終身、穩定給付的現金流來保障養老生活有強烈的需求。因此,無論利率長期走勢如何變化,保險作為投資屬性的產品,通過鎖定利率,保證了和權益市場及利率波動的零相關性,從而隔離波動、有效幫助客戶降低了不確定性,是資產配置中的重要類別。而對于退休后更多需要花錢的客戶而言,保險穩定給付的功能屬性更為凸顯,能有效對抗長壽風險、隔離市場風險,維持生活的穩定性及高品質。

財務與服務雙管齊下,品質養老需求高漲

老齡化的趨勢下,養老金儲備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問題。

為了更好發揮養老第三支柱的作用,去年我國出臺個人養老金賬戶稅優政策,鼓勵公眾進行個人養老金儲備,也鼓勵商業機構通過市場化運作參與其中。

“所謂養老三支柱,一是靠國家,二是靠企業,三是靠自己,也就是商業養老。而目前我們商業養老在三大支柱中占比并不高,這也是養老金政策出臺的原因。”芮萌分析,第三支柱中參與的行業不僅有商業銀行、公募基金,還有保險,而由于保險具有期限長、利率鎖定等特點,在養老領域具備天然優勢。養老除了財務上的儲備還需服務加持,目前諸如泰康、平安等保險企業在銷售保險產品的同時,也提供包括養老公寓在內的養老服務。

除了財務儲備之外,醫療健康、甚至社區養老的新模式近年來也受到追捧,高質量、全周期、多層次的養老服務將會成為剛需。

“養老資產管理和養老生活服務是互相打通的,現在市場上有不少養老年金保險類產品,每月能給客戶提供穩定現金流,這筆錢還可以一站式對接至康養社區。不僅解決客戶的資產問題,還能滿足其生活、服務等各方面需求。”王瑞表示。

在利率長期下行的預期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宏觀背景下,居民的財富管理和資產配置將會面臨新的需求和挑戰。專家建議,居民在進行財富管理時,需要提前對自身的財務狀況和人生階段進行統籌考慮,結合自身風險偏好和需求合理進行資產配置,實現財富保值和增值。

編輯:劉潤榕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