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時評丨保護與利用,讓齊長城被看到、被讀懂 新消息


(相關(guān)資料圖)

朱肖明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城不僅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更替和榮辱變遷,也見證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不斷碰撞、交流和融合。感觀上,長城有著高大屹立的雄壯和綿延萬里的壯闊。民族情感上,從《義勇軍進行曲》中那句“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到聽來讓人熱血沸騰的《萬里長城永不倒》,人們對長城的感知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長城更像一根紐帶,連接著歷史與現(xiàn)在,連接起每一位國人的精神與血脈。我們只有讀懂長城,才能更深刻地讀懂中華文明。而想要讀懂齊魯文化的豐富底色,就要讀懂齊長城。

被譽為“長城之父”的齊長城,始建于春秋時期,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它西起濟南長清孝里街道,東至青島黃海海岸,蜿蜒千里連起山東7市17個縣(市、區(qū))。著名的齊魯夾谷會盟、管鮑分金、懸羊擊鼓、餓馬提鈴、一鼓作氣、畫蛇添足等歷史典故都與齊長城有關(guān)。齊長城沿線除了自然風光和文物遺產(chǎn),更有孟姜女哭長城、章丘芯子、諸城綠茶、徐福傳說(瑯琊臺)等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何將這一珍貴文化遺產(chǎn)傳承好,并造福社會?把齊長城保護做真、做實是當務之急,也是讓齊長城被看見、被讀懂的基礎(chǔ)。

近年來,山東高度重視齊長城保護工作,積極開展資源調(diào)查認定、保護修繕、執(zhí)法督察等工作,通過創(chuàng)新實施“紅黃綠”段保護管理、出臺全國首部專門保護早期長城的地方性法規(guī)《山東省齊長城保護條例》、在全國首次將長城保護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等措施,破解齊長城遺產(chǎn)傳承保護難題,齊長城總體保護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但若讓公眾發(fā)自肺腑、身體力行地去熱愛、保護齊長城,只有讓其“活”起來、煥新顏,讓大眾看見齊長城,讀懂齊長城的偉大。

近年來,山東秉承著對齊長城遺址“保護并利用”的思路,全方位推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中國最古老長城”文化名片,推動建設齊長城文化旅游帶和鄉(xiāng)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帶。如今,以齊長城沿線各地博物館、非遺文化和紅色文化3個主題,構(gòu)成了39個齊長城研學推薦場景。在2023年“四廊一線”沿線重點建設的130個村中,沿齊長城文化體驗廊道的村有23個。齊長城與沿線地域文化的有機結(jié)合,在講好長城故事發(fā)力的同時,也讓生活在長城腳下的群眾,因長城的保護與利用而受益。

可以看到,齊長城的豐富內(nèi)涵和時代價值,正在逐漸被看見,被感知。齊長城也必將在創(chuàng)新保護與活化利用中展現(xiàn)出蓬勃的生命力。

關(guān)鍵詞:
圖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wǎng)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guān)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