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加什么?18部門:用好社會大課堂,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

“校外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與延伸。”5月29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針對一些地方校內外科學教育融會貫通不足,社會協同支持機制未有效建立等問題,動員社會各方參與并提供資源和課程。 ?


(相關資料圖)

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形成學校教育有益補充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指出,近年來,我國校外教育飛速發展,持續加強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各類優質校外場館(所)建設。同時,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等也紛紛建立各類科學教育社會實踐基地,極大豐富了校外科學教育資源。但是,也出現了資源分布散亂、質量良莠不齊、供需對接不暢等問題。 ?

《意見》強調,要用好社會大課堂。統籌動員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館、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和工農企業等單位,向學生開放所屬的場館、基地、營地、園區、生產線等陣地、平臺、載體和資源,為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提供物質基礎。?

具體而言,鼓勵各有關部門、單位建立“科學教育社會課堂”專家團隊,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課程和項目。鼓勵各有關部門、單位建立“科學教育社會課堂”專家團隊,開發適合中小學生的科學教育課程和項目。 ?

同時,《意見》要求各地積極動員各類企業,尤其是與高精尖技術密切相關的企業,以企業捐資、掛牌、冠名等形式,為薄弱地區、薄弱學校援建科學教育場所,提供設備、器材、圖書、軟件等,培訓專業講解人員。引導高科技工農企業開展“自信自立技術產品體驗”活動。 ?

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動對接中小學,安排實驗室等科技資源向中小學生適當開放,協同組織科學夏(冬)令營等,為科學實踐活動提供有力保障。推動大學與中學聯合教研,倡導聯合共建創新實驗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 ?

此外《意見》強調,規范科技類校外培訓,形成學校教育有益補充。各地要合理規劃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總體規模、設置標準、審批程序,引導機構合法經營、規范發展,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將科技類非學科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實施全流程監管。可根據實際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適當引進合規的科技類非學科培訓課程。 ?

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集成資源 ?

“重在集成,盤活資源。”《意見》明確,在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工作機制基礎上,整合校內外資源,精準對接學生需求,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菜單自選方式供全國中小學校和學生自主選擇,推動校內校外融合,既“請進來”,又“走出去”。 ?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解釋稱,科學教育資源廣泛分布在各個部門、領域、行業,經常出現資源重復建設、結構性缺項、供需雙方缺乏精準對接等問題,致使資源浪費或無法有效利用。為此,在現有科學教育資源和工作機制基礎上,將做好科學教育社會課堂陣地集群構建。 ?

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探索智能化管理,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科學教育”專題建設,搭建中小學科學教育研討交流平臺,以“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方式,集成全國各類科學教育資源。通過“菜單式”“自助型”等模式,實現科學教育資源提供方與需求方的對接,進一步推廣優質資源,提供優質服務,提高利用效率。 ?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