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望聞問切” 做數字時代的“建筑醫生”_全球速讀


(相關資料圖)

以科技“望聞問切” 做數字時代的“建筑醫生”

——記王卓琳“工程結構安全”巾幗創新工作室

如果將建筑比作人體,檢測并解決建筑存在問題的過程就可以看作是為建筑問診治療并開出對癥藥方的過程。作為一個高學歷、年輕化的團隊,由“上海青年科技英才”王卓琳領銜的“工程結構安全”巾幗創新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致力于成為以科技“望聞問切”的“建筑醫生”。

近年來,城市建筑外立面飾面磚、裝飾條、保溫層等已成為高空墜物的主要危險源之一,外墻材料掉落現象時有發生,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為此,工作室從外立面高墜隱患排查及防控需求出發,開展基于機器視覺與深度學習的外立面損傷自動識別技術研究,同時改進紅外熱成像法和三維激光掃描法,以“無人機搭載高清相機或紅外成像”技術,為高層住宅樓掃描外墻,清晰了解外墻的“健康狀況”,自動識別外立面存在的裂縫、脫落、滲水等問題,以及空調機架和盆栽等高墜隱患。

數字時代下,為建筑“問診”和“切脈”的手段早已經發生了巨變。對于傳統檢測技術,工作室積極響應上海市及上海建科集團數字化轉型的需求,開發了數字化檢測協同平臺,可以有效縮短人工檢測現場作業和后臺處理時間。常規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整理的一些數據資料和分析報告,用房屋建筑損傷記錄數字化協同平臺只需幾秒鐘至幾分鐘就能生成檢測報告。

在上海建科集團和外部科研課題的支撐下,王卓琳和研究團隊嘗試引入工業設備中較為先進的內窺鏡,在相關構件上鉆孔,給混凝土構件做“腸胃鏡”;采取X射線數字成像法,給混凝土構件“拍片子”。讓內部復雜的缺陷“看得見、測得到”,并對裝配式建筑的施工質量進行全過程的質量管控。(王海雯)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