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愛寫字,長大學書法,她即將到“雙一流”大學讀博

極目新聞記者 李碗容

實習生 梅雨菲

通訊員 易俊


(資料圖片)

扎著丸子頭、戴著圓框眼鏡、十分文靜,這就是江漢大學美術學院2020級藝術碩士書法專業方向研究生孫志函。6月12日,江漢大學美術學院舉行2023屆優秀畢業作品展,已考取上海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的孫志函,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向學弟學妹們分享了自己的求學經歷。

孫志函

畢業作品13小時一氣呵成

在江漢大學的美術作品展覽廳,極目新聞記者看到了孫志函的畢業作品——一幅由八張A4大小的黃色宣紙共同拼出的書法作品《東觀余論選篇》。全文三千余字,小楷整齊端正,排列錯落有序,體現出恰到好處的節奏感。

在畢業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為求提高,她放棄了平日里最擅長的行書隸書,轉而選擇從未嘗試過的小楷,并選擇臨摹明代書法大家王寵的小楷作品《竹林七賢》。5月24日,孫志函開始創作,當天午飯后,她回到教室,展開筆墨開始書寫。她從下午1時,一直寫到25日凌晨2時。“一氣呵成的狀態是最好的,當時覺得寫得完全停不下來。”她向記者展示手機里拍下那天凌晨完工的成果照片。

孫志函畢業作品完成時

在導師柳國良副教授看來,這無疑是一次十分有挑戰的創作,如何將王寵空明、雅致的書風完美融合并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創作路上的一大難題。為此,她熬了無數次大夜,挑燈夜戰尋找靈感,只為將作品一氣呵成,無數心血匯成筆墨,在宣紙上透出點點光輝。

書法上的成就從不是一蹴而就的,孫志函的書法道路是以興趣為指引。從小學起她就常趴在案臺上寫字,寬寬長長的案臺便是她幼時的一方小天地。家庭里的耳濡目染,讓她養成了堅持寫書法的好習慣,這一堅持,就是十余年。

“寫書法能讓我變得平靜,排除很多干擾和雜念。”感到煩躁或迷茫時,書法就是孫志函宣泄情緒的輸出口,伏案執筆,一筆一劃認真琢磨,在筆墨流轉間消弭愁思。

初入校園便勵志考博

懷揣著學術和書法的渴望,2020年,孫志函來到江漢大學美術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在書法方向開啟新一輪深造。

讀研期間,她跟隨江漢大學美術學院柳國良副教授求學。陽光、努力、踏實、上進,是柳國良對她做出的中肯評價,“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做學者型藝術家,我一直告訴他們不能只創作不做學術閱讀,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人文情懷、學術視野、文化深度的研究生。”

從入學起,柳國良就鼓勵她要考博深造。讀研期間,孫志函幾乎一周就能讀一本書,讀研期間大概閱讀了百余本書籍,大量閱讀讓她開闊了學術視野、鍛煉了學術思維。孫志函還積極參加各類學術活動,在學校“兩坊一周”上,她和同學們一起認真聽校外名師的學術講座,“東南大學博士李惠國老師的講座,就讓我受益很多,他分享的書籍,我在閱讀后很受啟發。”同時她還參加了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美術高峰論壇,論文《豫園書畫善會與海上繪畫商業性生成》獲“全國美術高峰論壇·上海”入選資格。在“尚意千載:宋代書法主題展”活動中,獲得中國書法家協會表彰。

孫志函和畢業作品合影

孫志函始終謹記導師柳國良的教導——“用兩條腿走路”,學術和創作要兩手抓。尤其是在學術研究遇到瓶頸時,拿起筆寫書法反而能讓孫志函靜心。“書法創作屬于技法層面,學術研究則需要我跳到另一個層面去思考,這兩者缺一不可。”孫志函說。

從研一就種下的博士夢,終于在三年后得到澆灌,現如今終于發芽開花,孫志函十分喜悅。柳國良也為她開心,“孫志函從其他高校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充分顯示了她的能力和優勢,也是我們學校人才培養的一個典范。”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