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資訊:責任規劃師把城市規劃送到家門口— 讓城市更懂你

原標題:責任規劃師把城市規劃送到家門口— 讓城市更懂你

涼水河橡膠壩重新布局,為沿河步道留出空間。 本報記者 鄧偉攝


(資料圖片)

“種子計劃”煥新百年京張

斑駁的老鐵軌上,墨綠色的火車頭靜靜佇立,喚起往日回憶;蜿蜒的步道上,前來健身的人群絡繹不絕,享受盎然綠意……2023年春天,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C區開放,A區和B區也將于本月竣工亮相。屆時,整個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將實現正式運營,讓更多市民看到百年京張的煥然新生。

“京張高鐵在北京五環內入地,原來的地面空間就成為落實總體規劃留白增綠、塑造高品質人性化公共空間相關要求的重要機遇。”市規自委海淀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多位人大代表建議與相關部門反復研討,京張鐵路遺址公園的構想逐漸形成。基于責任規劃師打造的“種子計劃”,則為這個構想添了一把火。“可以說,責任規劃師作為紐帶,成為項目向前推進的重要助力。”

所謂“種子計劃”,就是由責任規劃師結合市、區重點工作和各街鎮需求,提出近期可實施的城市更新項目。2019年,海淀區26名街鎮責任規劃師到崗,隨即開展調研摸底工作,從各街鎮特點、機遇挑戰等方面總結形成街鎮畫像,進而提出“種子計劃”。京張鐵路遺址公園這個重量級的“種子”就這樣被挖掘出來。

發現“種子”,是為了更好地孕育。據了解,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全長約9公里,輻射沿線7個街鎮,清華、北航、北交大、中科院等18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近70個社區,沿線現狀情況十分復雜。因此,在規劃建設過程中,責任規劃師又成為銜接各方的“聯絡員”。了解不同地段實際情況,對接沿線各產權單位、項目實施主體和技術單位、街鎮社區,調研市民需求、民生短板、環境品質……以責任規劃師為紐帶,各街鎮、主體單位和公眾的力量被匯聚成一股合力,推動公園建設大踏步前進。一個看得到歷史新生、聽得到鳥語蟲鳴、觸摸得到城市溫度的公園正在誕生。

除了京張鐵路遺址公園,在望京小街阜園、雙井“井井有條”眾享生活圈、清河行動、點靚涼水河、北京豐臺火車站地區城市更新等重點項目中,責任規劃師都開展了深度調研、訪談和用地梳理,為規劃決策提供扎實支撐。有的團隊還直接作為設計方,為項目描畫藍圖。

以阜園為例,望京街道責任規劃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琳團隊將一塊封閉空地,改造成竹與藤環繞的開放式公園。周邊居民和上班族都能信步而至,在滿目綠意中愉悅心情。夜幕降臨,微光點亮阜園,光影變幻的水幕讓孩子們歡呼雀躍,也吸引路過的年輕人駐足拍照留念。

妙筆生花看豐臺。去年6月,經過4年改擴建的豐臺站開通運營。這座始建于1895年的百年老站,華麗轉身為亞洲最大鐵路樞紐客運站。以豐臺站為支點,“站城一體化”為周邊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民生改善、城市品質提升帶來新機遇,這其中來自規劃領域的專業力量不可或缺。據了解,新村、看丹、豐臺街道的責任規劃師團隊實行陪伴式服務,關注方寸空間,保障城市更新——在規劃多輪次編制階段,他們走進廠區、街區,累計參加方案審查會30余次,先后出具10余份書面意見,既提供規劃技術又帶動公眾參與;他們累計調研19個社區(村)、校核323塊用地、核查3366處建筑信息,全面摸清資源家底,對社區進行體檢評估;他們累計跟進10個失管小區、老舊小區,現場調研12次,全過程參與老舊小區綜合治理……與豐臺站建設歷程同步,豐臺站地區周邊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面貌也逐漸蝶變,大規模開發與漸進式更新交織進行。

“2019年5月,我們發布了《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4年來,責任規劃師這支團隊在不斷摸索中前進。”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二級巡視員陶志紅說,目前,責任規劃師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行走步伐越來越穩,不僅逐漸融入行政管理和基層治理工作體系,更在推動城市更新、促進城市現代化治理等方面發揮作用。

百年京張鐵路變身為遺址公園。本報記者 方非攝

口袋公園阜園成了周邊居民的樂園。本報記者 程功攝

繡花功夫織補小微空間

大尺度的城市更新值得關注,“家門口”的小微空間改造也關乎居民的獲得感。全市責任規劃師以調研摸底、任務書編制、技術咨詢和方案審查等方式,參與到城市小微公共空間的更新實踐之中,截至2022年年底,完成小微空間提升約389處,儲備項目300多個。

在朝陽區亞運村街道,安定路與安苑路交叉口東南角,今年元旦投入使用的冬奧村社區居委會成為街角的亮麗風景。以前,這里是廢舊的奔馳銷售展廳,街道將產權收回后,和街道責任規劃師團隊共商共議,將這棟兩層建筑改造成了新型社區中心。它的“外殼”很別致,數千塊有機玻璃磚打造的幕墻晶瑩剔透,遠看仿若“冰晶小屋”;它的“內裝”很便民,除少部分空間用作社區辦公外,大量場地都服務于社區黨建、文化展覽、閱讀、休憩等需求,是居民身邊的共享空間。

“很多居民有事沒事都愿意到社區坐坐,拉拉家常、聊聊困惑。隔閡沒有了,心與心的距離也就近了。”冬奧村社區書記張耀瑋說,一層寬敞明亮的大廳便于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也能為居民和企業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這里不再是傳統的門臉房或是窗口大廳式的社區居委會,而是能讓大家都看得見、進得來、共同參與的新時代社區生活中心。”街道責任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唐燕說。

精心設計的小微公共空間串聯起居民的幸福生活。

在海淀區稻香園西里、海淀南路、三義廟等社區,多處公共空間改造在今年春天竣工亮相。不起眼的墻根兒、陳舊的停車棚、荒廢的社區綠地等搖身一變,成為了居民喜愛的大客廳、游樂場、健身地。

“這地方弄得挺好,孩子們有玩兒的地方,我們也有健身器材。”最近,家住三義廟社區大華小區的張大爺每天晚飯后最開心的事就是帶著孫女一起到新改造的小廣場上遛彎,一老一小,各得其樂。改造前,這里空間利用十分凌亂,部分地面沒有鋪裝,老人曬太陽、孩子玩耍都“不得勁兒”;改造后,新增的健身器材美觀實用,樹下安置的座椅寬敞舒適,彩色鋪裝將不同的活動區域清晰區分。

“我們發現小區不少居民是原大華服裝廠的職工,所以融入紡織文化,在場地細節處加入紐扣圖案、縫制線條和關于紡織的詩句,在延續場地記憶的同時,更好滿足居民訴求。”談到設計初衷,海淀街道責任規劃師付斯曼說。

通州區推出的“新芽”項目主要針對的就是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環境整治、公共空間改造提升等類型的小微項目。去年11月,市規自委通州分局公布了永樂店鎮東張各莊村改建設計方案,這是副中心“新芽”項目中首個村莊翻建類項目,由責任規劃師團隊與北建大師生合作,細致調研并設計翻建方案。方案以“綠色低碳”為理念,村委會及村衛生室全部為裝配式建筑單元組合而成,同時,在外觀上還與當地傳統民居呼應,加入傳統元素坡屋頂,采用當地材料如木材與石材,營造更加協調的氛圍。

大柵欄街道“黨群共建歡樂之家”、中關村街道眾享薈花園、興豐街道“梯臺·花田”……責任規劃師參與并推動小微空間改造,以微更新解決“小難題”,以“小而美”升級幸福感。

據統計,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責任規劃師共參與完成城市更新項目4064個,其中參與完成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1645個、老舊小區改造568個、平房院落改造提升219個、橋下空間改造21個、美麗鄉村建設604個、孵化獲政府投資即將實施的項目超百處。

各顯神通筑夢前行

在全市責任規劃師制度的框架下,各區因地制宜,探索不同路徑,責任規劃師也在城鄉“各顯神通”。

東、西城區有大量的平房院落,胡同居民居住環境亟待改善。責任規劃師加入到西城區“最美院落”和東城區“美麗院落”的建設中,帶動公眾參與,讓院落改造做到居民的心坎里。

在西長安街街道東中胡同22號院,住了30多年的居民王彩莉在院里擺上了大魚缸,養著各色鯉魚,還種上了蝴蝶蘭、龜背竹等植物。“原來一進門,就是雜物堆料,廁所一到夏天氣味特別難聞。”居民們說,現在院落整理好了,煤棚拆了,增加了活動空間,大家可以養花種草,新改造的戶廁干凈衛生,的確稱得上“最美院落”。改造過程中,來自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的責任規劃師團隊與居民一起,拿著圖紙,共同商定院落公共空間改造方案,暢想未來生活。

在高精尖企業聚集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批5位責任規劃師除了扎根街鎮,還入駐了政務服務大廳和企業服務港,共為78家單位進行了200余次服務。對于企業來說,大到40公頃的重大工業項目園區規劃設計方案輔導需求,小到百平方米的生產配套建筑工程報規報建指導需求,都能在政務服務大廳對應窗口找到責任規劃師提供咨詢服務。

“我是中規院的規劃師,之前主要是從比較宏觀的視角做規劃,現在責任規劃師的工作讓我有了更接地氣的視角,更了解項目實施邏輯,也更深切地感受到規劃師筆下每一寸土地、每一項指引對企業來說都特別珍貴。”責任規劃師王宇感慨。責任規劃師的付出收獲了好評。一家醫藥科技企業的管理人員說,自己第一次做土建工程,很多都不懂,“自從跟責任規劃師對接以后,他們的前期輔導讓我少走了好多彎路”。

在海淀區,每個街鎮都配備1名全職責任規劃師、1支高校合伙人團隊和多支項目隊伍,還建立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海師議事廳”制度,共同解決棘手問題;在朝陽區,部分重點街區增配了外籍責任規劃師團隊,搭建了大數據社區人居環境體檢系統,提供“大數據體檢化驗+責師開方/專家會診+街鄉去疾”的陪伴式服務;豐臺區責任規劃師的昵稱是“小蜜豐”,有社區規劃志愿者共同參與,不定期組織的沙龍構建了自由開放的交流平臺;石景山區責任規劃師組織開展的“模式口微空間改造公眾參與活動”等,推動城市治理再提升;通州區首創“責任雙師”制度,組建責任規劃師、建筑師團隊,專業涉及規劃、建筑、交通、市政等多個領域,全程指導規劃落地。

在生態涵養區,延慶區級總規劃師清華同衡團隊編制了《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報告》,助力京冀地區開啟后冬奧協同發展模式。責任規劃師們還協助鄉鎮以“點狀零散配套設施用地”試點項目為例,探索鄉村振興實施路徑,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市規劃自然資源委正在組織修訂全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進一步健全制度建設。同時,探索建立城市更新的項目池、資金池和數據池,系統盤點規劃師責任片區的各類資源,挖掘可更新改造的空間,建立項目儲備庫。未來3年,責任規劃師還將加入到背街小巷治理的行動中,推動城市環境面貌整體提升。

“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超大城市的治理,離不開各方面的專業人才。我們不僅要秉持為民辦實事的初心,也要有奉獻精神,還要有更強的專業素質、專業能力,真正把群眾身邊的揪心事煩心事解決好。”市規劃自然資源委主任張維對責任規劃師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專家觀點

因需而生的責任規劃師

邱躍

從城市規劃、城鄉規劃到國土空間規劃,作為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的基本依據,其內容不斷豐富,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政策的屬性不斷加強。了解、熟悉、掌握總體規劃的內涵,全面準確地實施總體規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一段時間以來,作為市、區政府部門,總感覺規劃沒有落到實處,在基層單位(街道、鄉鎮等)沒有專門機構和專門人員負責落實;而基層單位又感覺規劃內容龐雜不好掌握,在建設中往往不能把握要領。上下都有需求,責任規劃師就因需而生了。

市規自委在吸取其他城市經驗的前提下,成立了工作專班,搭建了責任規劃師工作框架,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統籌各區逐步開展責任規劃師聘任、培訓,以各基層單位為對象,開展工作,很快取得了成效。特別是在近幾年開展的城市更新活動中,基層的責任規劃師們更是大顯身手,從調查研究、規劃設計到組織實施,把小微空間改造、背街小巷整治、基層建設訴求等方方面面組織落實、及時反饋,作出了很大貢獻。

責任規劃師應該算是一個新興的“職業”,就像社區醫師、單位法律顧問、家庭理財顧問等一樣,它的形成和發展是隨著整個城市發展的需求而定的。我認為,隨著城市建設方式的轉型,隨著城市更新的深入,這一因需而生的職業也會因需而興。(作者系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陳雪檸)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