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南區檢察院:一場溫情執行,助力母子團聚-天天熱點評

民主與法制網訊(記者李曉玲)“感謝法官!如果沒有你們,我可能到現在都見不到孩子……”這是16個月沒有見到自己孩子的申請人小玉(化名)在離開法院時對執行法官說出的話。

近日,天津市津南區人民法院執行局在執行一起涉撫養權強制執行案件中通過與公安機關等部門的相互配合,利用法院設立的“心理評估室”,成功消除了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隔閡,最終順利將申請人之子交由申請人撫養,并解開了長期纏繞在兩家人心中的結。


(相關資料圖)

據悉,2018年6月,小玉和劉波(化名)登記結婚,2019年兒子童童出生。由于種種原因,自2021年12月起,小玉離家,自此再未見過童童,孩子一直跟隨爺爺奶奶生活。

今年3月,小玉起訴離婚,經法院調解雙方離婚,童童隨小玉共同生活,劉波應于今年4月將孩子交付小玉。

調解書生效后,劉波并未按照約定把孩子交給媽媽,思子心切的小玉遂向津南區法院申請了強制執行。

由于童童自小隨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執行法官在聯系劉波后,劉波情緒很不穩定,甚至出現了“隱匿子女”的現象,童童的爺爺奶奶也故意設置障礙,為執行工作增加了難度,一度使案件陷入僵局、推進困難。

執行法官張寶晶以“耐心勸導為先、強制措施在后”的辦案思路,從雙方的經濟狀況、親子關系等角度,給被執行人及其家人做了大量思想工作,經過耐心細致地勸說,深入析法明理,劉波及其父母終于同意將童童交給申請人。

4月6日,童童的爺爺、奶奶帶著童童如約來到法院,執行法官決定聯合公安機關、婦聯一起完成這項工作。

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由于童童長時間未與媽媽共同生活,對小玉產生了陌生疏遠的情緒,根本不肯離開爺爺奶奶。眾人一籌莫展之際,執行法官提出可利用津南區法院的“心理評估室”調整一下情緒,通過玩玩具、沙盤等游戲,消除了母子間的陌生感。

隨著沙盤中玩具的舞動,調解室中不斷傳出的笑聲,童童牽起了媽媽的手,小玉的眼中也閃爍著淚光……

看著母子間的隔閡慢慢消除,爺爺和奶奶含著淚悄悄離開了法院。

隨后,小玉和童童在公安民警的陪同下離開法院,開啟了屬于他們母子倆的新生活。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