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評!孫嘉懌:“我們追的是最閃亮的‘星星’”

孫嘉懌為孩子們講述英烈事跡 受訪者供圖

來自江蘇句容的張映奎今年80歲。清明節那天,他特意帶著孫子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小董鎮。歷經山路顛簸,車停在了小董鎮烈士陵園。望著不遠處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他和孫子手牽手,緩緩拾級而上,額頭沁出一層細密的汗珠。

這里長眠著他的哥哥,句容籍烈士張靖華。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129師、137師等部隊南下,在剿匪斗爭中,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120多名同志壯烈犧牲,其中就有句容籍戰士張靖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場跨越時空的“相見”,張映奎足足等了70余年。

哥哥參軍時,張映奎才5歲。有生之年找到哥哥的安葬地,是張映奎的父母臨終前最后的囑托。

紀念碑前,祖孫倆三鞠躬后,張映奎從墓旁挖出一捧土,小心翼翼地裝進帶來的罐子里。張映奎回到家,把土撒在了父母的墓地旁。

促成這場時隔70余年的“團圓”背后,除了兩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努力,還離不開一群來自浙江寧波的志愿者們的付出。他們來自“我為烈士來尋親”團隊,團隊發起人名叫孫嘉懌,她的網名叫“貓小喵滴兔子”,烈士親屬和其他志愿者都會親昵地喚她“小貓”。

孫嘉懌喜歡把和她一樣為烈士尋親的志愿者稱為追“星星”的人,“我們追的是天上最閃亮的‘星星’,是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說這話時,她的語氣中滿是驕傲。

“開始為烈士尋親,源于自己的外公。”孫嘉懌說,她來自一個軍人家庭,爺爺參加過抗日戰爭,父親當過海軍戰士。“小時候家里還有張外公的照片,后來就找不到了。他是什么樣的人?經歷過什么?那么多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想起這些,她嘗試在網上發起了“我為烈士來尋親”話題。

“沒想到這個話題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也吸引了一批和我有著相似疑問的烈士家屬。”于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追星行動”就這樣開始了。

“開始行動之后,我們發現其實可以做很多事,幫助烈士找到親人。”孫嘉懌說,比如烈士后代中很多農村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相關部門發布官方尋親信息后,志愿者們就走村入戶,幫助老人了解最新的消息,以此打通烈士尋親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我為烈士來尋親”團隊已吸引400多名志愿者加入。2022年5月,孫嘉懌榮膺全國最美志愿者稱號。

這些年,在志愿者們的努力下,4萬多條烈士信息被整理出來,詳細到出生年月、家庭住址、部隊番號、犧牲時間、安葬地點等。為了搜集更多烈士信息,他們的追尋足跡已遍布全國,還曾遠赴朝鮮、韓國、越南、老撾等國家。

“很多烈士家屬只知道親人犧牲,卻不知埋骨何處。”孫嘉懌說,“我們不僅要找到烈士墓地、搜集整理出烈士的信息,還得為他們找到后代血親,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句號。”

為了更多“大團圓”,孫嘉懌和團隊們的行程更加忙碌。幾年前,為了專心做公益,她辭去工作。不同于其他年輕女孩,打開她的微信朋友圈,分享的日常幾乎都與烈士尋親相關。

因為志愿者們的努力,至今已有千余位如張映奎哥哥一樣的烈士找到了自己的“根”。“如果家屬給的烈士信息完整,最快兩分鐘就能找到安葬地點。”孫嘉懌說:“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很多烈士家屬沒有等到團圓的那一刻。希望更多人不再有這樣的遺憾。”

在為烈士尋親的過程中,孫嘉懌還發現了很多烈士親屬藏在心底的愿望,“比如烈士留下的家書、烈士證明書等遺物破損嚴重,家屬希望能修復保護;有些烈士沒有照片,親人們想再看看他的模樣。”

為了盡力彌補烈士親屬心中的遺憾,孫嘉懌牽頭發起“我為烈士修遺物”“為烈士畫像”等活動。“參與這些活動的志愿者大多是藝術院校的在校大學生。”孫嘉懌說,這些衍生出的公益項目,在溫暖烈士親屬的同時,也帶動了一批“00后”大學生在活動中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感悟當下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幸福。

在浙江余姚朗霞街道天華村符氏祠堂內,符錦惠烈士的后代這些天剛剛收到志愿者送來的三爺爺的肖像畫。“見到這幅畫,家里老人情緒很激動,直說這就是你三爺爺年輕的時候。我們后輩也對他有了更具體的印象。”符錦惠的孫侄符建軍說:“畫像送回家,也是三爺爺回家的一種方式。”

每次見到這樣的團圓,孫嘉懌的內心總是充滿力量。“為烈士尋親再難、再辛苦,與烈士的奉獻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她動情地說,這場特殊的“追星”,她會和志愿者們一起,一直繼續下去……

《人民政協報》(2023年04月25日第11版)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