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繼乏人已成為安徽戲曲傳承發展的主要瓶頸。 正在合肥列席安徽省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編劇、安徽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侯露說,據統計,上世紀50年代中國有358個戲曲劇種,到2005年已消失101個劇種。許多地方對如何傳承一無規劃,二無舉措,使已經列入國家非遺項目的許多劇種仍處在自生自滅境地中。 安徽是戲曲大省,最具代表性的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梆子戲等20個本土劇種。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 “和其它地方戲曲一樣,徽劇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經費緊張、觀眾群萎縮等傳承發展問題。人才缺失是我最擔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劇”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徽京劇院副院長李龍斌道出了他的擔憂。 從事徽劇表演40余年的李龍斌,在演藝生涯中曾獲“白玉蘭”表演藝術獎、中國戲劇“梅花”獎、“華表獎”等。 “徽劇傳承,最重要的是還原它當初的風貌,恢復它的草根氣質。”李龍斌說,徽劇孕育了京劇,但徽劇要在當代繼續生存發展就必須保留自己的特色。 李龍斌認為,新人不僅要學習演唱,還要有“翻打跌撲”的真功夫。“學習徽劇很苦,收入又不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從事這一行,如果再不抓緊搶救,徽劇恐將消亡。” 國家一級黃梅戲演員、安徽省政協委員徐君也擔憂后繼乏人的傳承“窘境”。她說:“黃梅戲作為安徽最具影響力的劇種,雖名揚海內外,但依然面臨后生力量不足的問題。” “人才問題雖然存在,但好在我們已經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供職于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徐君說,近年來,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最主要的精力均放在培養新人上,劇院還專門成立了“小梅花”劇團。目前,“小梅花”已培養出近50位優秀年輕演員。 徐君坦言,許多基層戲曲院團作曲人才青黃不接,嚴重影響了院團、戲曲的創新發展。她希望各級政府能加大對基層戲曲院團的投入,以待遇留人才,通過人才興院團、興戲曲,推動安徽地方戲曲的發展繁榮。 近日,根據2016年戲曲資源普查結果,結合戲曲院團當前創作生產演出條件情況,安徽省文化廳印發了《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要求對安徽地方戲曲按照進行分類指導。 安徽省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打造戲曲文化品牌,辦好中國黃梅戲藝術節等戲曲相關品牌活動,推出優秀作品和優秀人才。此外,安徽省將完善戲曲藝術表演團體青年表演人才培養機制,采取院校培養、校團結合、師徒傳承等多種方式,加強戲曲藝術表演、創作人才特別是青年戲曲人才的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