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全力以赴“穩就業”“促創業” 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

創業是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就業,一人創業可以帶動多人就業。一組來自市人社部門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培育自主創業者4.76萬人,創業帶動就業19.96萬人……實現同比穩步增長,目標完成均超200%。

這組數據,正是南京全力以赴“穩就業”“促創業”,托起百姓“穩穩的幸福”的有力印證。

近年來,南京深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扎實做好支持企業穩定就業崗位、推進重點群體就業、防范失業風險等領域工作,實施“紫金山英才計劃”和“人才安居保障提速計劃”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南京創新創業和實現人生價值。

昨天,記者采訪三位創業者的故事,剖析南京培育自主創業和創業帶動就業人數兩項指標目標完成均超200%的密碼。

三個創業者的故事

創業者1

一把釘子加幾根線,帶動50多名女性靈活就業

“纏繞小老虎眼睛部位時,要注意先填充邊緣輪廓,再進行內部填充……”農歷虎年還沒到,退役大學生士兵趙冉和她的合伙人黃佳萌創辦的“手宮藝”創意工坊就接到了一批“虎年繞線畫手作”的訂單。此時,她們正忙著培訓社區里的兼職“寶媽”,向她們傳授用絲線把小老虎“繞”得惟妙惟肖的“秘訣”。

“90后”黃佳萌是個東北女孩,大學畢業后,她來到南京實習,因緣際會進入一家設計院。做了兩三年后,她毅然辭職,專心做手工藝品。

一開始,黃佳萌嘗試做多肉培養。后來,多肉市場趨于飽和。偶然間,黃佳萌接觸到了釘子繞線的創意,她突發奇想,準備自己設計制作更復雜更有寓意的釘子繞線畫。也就是在這時,黃佳萌結識了剛剛退役復學,具有豐富繪畫、設計制作經驗的趙冉,二人一拍即合,租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地下室,開始了他們的創業初體驗。

“繞線畫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黃佳萌告訴記者,要先從打底樣開始創意繪制,板材需要特制,釘子也要定制加不銹涂層等等,絲線也有各種配色和粗細的要求。剛開始制作時,為了敲釘子她經常把自己的手指給砸得青青紫紫。而現在她已經能很熟練地將釘子砸在同一水平面上。

經歷了半年的“試創業”,去年,黃佳萌和趙冉正式注冊成立了南京四合院創意科技有限公司,并參加了南京市青年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遴選,獲二等項目30萬元投資資助,成功入駐浦口區沿江街道鼎夢眾創空間。她們還在各大電商平臺通過短視頻展示創作過程及創作理念,短短一年圈粉無數,銷售量也翻了好幾倍。

手工作品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在街道和社區的幫助下,黃佳萌招募了一些全職媽媽和有動手能力的殘障人士參與制作。“全職媽媽兼職做手工活最大的好處是自由,我們先組織免費培訓,一般一兩天就能學會。然后全職媽媽只需要根據我的設計在家里制作完成,成品由公司負責銷售。”黃佳萌介紹,目前,在創意工坊兼職代工的全職媽媽已有50多名,每人每月能拿到兩三千元。

創業者2

參觀博物館萌生創業念頭,成為“孩子王”

“西晉時期,禍亂不斷,民不聊生,許多人存在著消極避世的思想,因此他們都將對動物的崇拜演化為對虛幻神獸的崇拜……”每個周末都是南京俊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旭最忙的時間,上周末,他和團隊小伙伴帶領十多位小學生來到南京市博物館,向大家講述西晉時期瓷器的特征及圖案設計的原理。

說起創業的初衷,張旭告訴記者,“是為了妹妹能夠好好學習傳統文化。”今年23歲的張旭有一個剛上小學四年級的妹妹,為了激發她的學習興趣,張旭和父母經常帶她去各大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是孩子們感受歷史文化,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但不少博物館存在講解內容固定,沒有針對青少年兒童的環節設計,商業化研學活動往往停留在到此一游,知識性和興趣性難以兼顧的通病。”隨著陪同妹妹參觀次數的增多,張旭逐漸發現了博物館行業發展的這一痛點以及“商機”。

那時的張旭還是一名大二的學生,他利用課余時間,和幾位同學分別對青少年兒童、學校和家長、博物館三方進行了廣泛調研。綜合三方的期許,他們設計了一系列以文物為中心,以古詩詞、成語為媒介,以主題繪刊為教學方式的課程,在學校的幫助下聯系到了揚州市博物館進行“博物之曰”公益試點。

“雖然給妹妹試講過很多次效果都非常好,但第一次到博物館給那么多小朋友講解時,還是有些緊張。”張旭告訴記者,考慮到小朋友們普遍年紀小,喜歡動,他們在每個環節都加入了實踐操作,比如:臨摹、捏陶泥、端午節包粽子等等,讓參與活動的小朋友深度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2021年,張旭升學至東南大學成賢學院后,便將“博物之曰”帶回了南京,在市人社局的指導下成功申報了南京市青年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資助,獲得一次性資助30萬元后,注冊成立了南京俊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功帶動就業11人。

創業者3

重新認識農業,90后小伙回鄉當起“新農人”

“訂單一個接一個,每天四五百單快遞,干起事來都更有勁。”臨近春節,31歲的邵立昌忙得不亦樂乎。前不久,他剛收割完在江北新區葛塘街道承包的近2000多畝水稻,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豐收年。

大學畢業后,邵立昌一直從事酒店管理類工作,父親在浦口經營種植合作社。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后,酒店業遭受了巨大沖擊。邵立昌的父親卻告訴了他一組喜人的數據:合作社有6000畝土地,2018年大米銷售60萬斤,到2019年就過了百萬斤,2020年還有大增長。正逢假期,邵立昌來到父親操持的種植基地參觀了一番,發現地里“大變樣”,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早就實現了機械化,田間地頭干活的農民也早就告別了“泥腿子”的形象。“過去承包50畝地,需要一兩百號人撲上去干活,現在合作社6000畝地,十多個社員就全部搞定。”邵立昌說,農業和父親在他心目中的形象頓時就高大了起來。經過再三思考,他決定辭職回鄉做“新農人”。

2021年初,邵立昌成立了江蘇弘霖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包了江北新區2000多畝土地。

結合種植面積大而密的特點,邵立昌用上了無人機巡查。“圖像顯示發白,那就是土地不平整,水位不夠;幼苗期顯示特別密集,肯定是長草了。”邵立昌告訴記者,到了七八月份的秧苗生長關鍵期,他一趟趟下田巡查,皮膚曬傷好幾回。經過一年的努力,公司已經開發了11款大米產品,覆蓋低端到高端,銷路不愁。如今,邵立昌的公司里“90后”占到近一半,都有著大專以上學歷。

南京做法:實施“紫金山英才寧聚計劃”,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2021年,南京貫徹落實“紫金山英才寧聚計劃”,不斷優化創業生態環境,持續加大創業扶持力度,鼓勵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培育創新創業的沃土。

持續舉辦大賽,打造“贏在南京”賽事品牌。自2013年以來,大賽已經成功舉辦9屆,共有11577個項目參賽,其中830個項目獲得資助,一批優秀青年創業者脫穎而出。

不斷優化完善政策,拓展創業扶持范圍。優化青年大學生優秀項目遴選,將對象范圍擴大到普通高校畢業生(含本科以上的臺港澳地區或海外地區高校畢業生)、35周歲以下國家認可大專層次及以上人員。將創業成功獎勵、創業帶動就業獎勵對象范圍擴展至普通高校在校生、畢業五年內的高校畢業生、我市登記失業人員,取消帶動就業的戶籍限制。

優化創業環境生態,為全市創業基地擴容提質。打造南京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業園(天印夢工場)為國家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新認定江蘇省蘭德地理信息產業園等6家基地為市級創業孵化基地;金陵科技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園、韶華工坊2家基地為市級大學生創業園;組建創業導師團隊,根據導師擅長領域,為創業項目提供創業咨詢、創業問診等個性化輔導。

線上線下相結合,廣泛開展“創聚金陵”主題活動。先后舉辦“贏在南京”青年大學生創業大賽啟動儀式、“創響江蘇”創業指導專家團基層行、“創者贏”故事會、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公開課等活動50余場,通過線上線下雙通道,覆蓋服務人群近萬人。

截至2021年12月,全市培育自主創業者4.76萬人,創業帶動就業19.96萬人,扶持大學生創業6788人,農民自主創業6283人,全市大學生創業實體達到7.5萬戶。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南京計劃培育自主創業者15萬人。將通過健全創業帶動就業扶持長效機制,拓展就業創業空間,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余夢嬌)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