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膘”容易貼出“三高”


(資料圖)

俗話說:“秋冬進補,來年打虎”。立秋將至,早晚漸涼,按照“貼秋膘”的習俗,白切肉、紅燜肉、燉羊肉、燉雞開始活躍在大家的餐桌上,但是殊不知這樣的“亂補”“錯補”不僅容易發胖,還會導致血壓、血糖、血脂異常。“秋膘”為啥會貼出“三高”來?立秋到底該不該進補,飲食上又該注意什么呢?  為什么“秋膘”容易貼出“三高”?

苦夏環境消失  秋補的習俗產生與古代生活狀況相關。古時物質條件普遍較低,防暑降溫設備少,夏天常常熱得沒有食欲,消瘦乏力。立秋后飲食需要增加“油水”,以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冷。如今食物品類豐富,防暑措施多,越來越多的人營養過剩,過度進補反而會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  天氣轉涼刺激血管收縮  天氣變涼,使得血管受到刺激而發生收縮,導致血壓上升,此時如果飲食不注意則會增加血管的負擔。另外,立秋后出汗減少,人體內津液增多,血管壓力增加,容易被“三高”找上門。如果已經是“三高”人群,則有可能進一步加重病情。  溫度適宜讓人胃口大開  秋天天氣轉涼,腸胃功能加強,人們食欲隨之旺盛,容易吃多吃錯。  剛剛立秋濕氣仍然很重  秋已至,暑未消。立秋時節,人體陽氣內收,體內的濕氣仍然很盛,此時容易濕濁困脾。當脾的功能下降,就不能很好地把吃下的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營養全身。如果在此時“亂補”,會進一步加重脾的負擔,體內的濁氣排不出去,濕濁黏膩在血管中,會進一步加重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兩類體質特別容易補出問題  脾虛濕盛  脾虛濕盛的具體表現:神疲乏力、肢體沉重、面色萎黃或蒼白、不思飲食、腹脹、大便黏膩、肢體浮腫、惡心嘔吐、舌體胖大、舌有齒痕、舌苔白膩。  陽氣內收異常  立秋開始,萬物收斂陽氣,人體也是如此。健康人陽氣內收是沒有表現的,但正氣不足時,陽氣內收就容易出現一些癥狀。陽氣內收異常的表現有:頭暈、耳鳴、口腔潰瘍、咽痛、口干、積食等。  有上述這些癥狀的不適合“貼秋膘”。  立秋吃茄子,能降火除燥防“三高”嗎?  民間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說法,茄子味甘性寒,具有清熱的功效。在這個季節吃茄子有一定的降“火氣”、除秋燥等作用。  立秋吃山藥,有助于降“三高”嗎?  山藥含有多種營養元素,具有補脾益腎、益氣養陰的作用。山藥的升糖指數較低,不屬于高油、高熱量食物,適宜秋天食用,對“三高”患者友好。山藥雖然是藥食同源的食物,但不要過于夸大山藥的食療價值。  立秋后吃南瓜,可以健脾胃、降“三高”?  南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增加飽腹感、促進腸胃蠕動,預防便秘的作用。盡管南瓜中的膳食纖維和南瓜多糖可以控制餐后血糖上升的速度,但南瓜中也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糖尿病患者如果大量吃南瓜,尤其在主食不減的情況下,是不適合的。  立秋后該如何進補,遠離“三高”?  了解自己的體質,需要進補時再進補。一般來說,形體肥胖、脾胃虛弱、容易腹脹、大便不暢的人群不太適合進補。  要先通再補,避免飲食積滯。  刮痧是較好的通暢身體氣血的方法,比如立秋之后在膻中穴上進行刮痧,可以起到開胸散結、通調脾胃的作用。  醫生提醒:“秋補”并不是盲目地進食大魚大肉,要根據自身的特點,“補”對癥,才能減少冬病的發生,遠離“三高”。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