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國西北角】慶陽寧縣“石雕父子兵”:以匠心守初心

石本無言,是人給石頭賦予了語言,賦予了韻味;石本無意,是人給石頭營造了意境,豐富了內涵;石也無魂,是人們為石頭賦予了生命,注入了魂魄。7月12日,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合中國甘肅網推出的第十三屆“重走中國西北角”接力采訪平慶線實踐小分隊探訪了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湘樂鎮龐家川村的石雕傳承人——龐氏父子。

石雕,指用各種可雕、可刻的石頭,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借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資料圖)

龐清河在介紹石雕作品麥爾旦江?麥合孫/攝

“盤古氏子午嶺睡長覺,驚醒開天辟地化宇宙,清輕上升成為天,渾濁下降成為地,雙目日月萬萬星,骨肉山脈血河流,發和汗毛生草木。”龐清河介紹起自己作品時侃侃而談,并驕傲地說,“這些石雕對應的每首詩都是我自己寫的,已經寫了五十多首了。”

龐清河,寧縣湘樂人,生于1951年。他自幼家境貧寒,初學木匠,心靈手巧,勤奮踏實,后改攻石雕。花開花落,匆匆數十載,屢遇艱難困苦,終獲大成,現為石雕藝術項目省級傳承人,國家級民間藝術大師。

鄉村的道路總是復雜而陌生的。我們坐大巴來到湘樂鎮后,打算問問當地人如何前往龐家川村。“你們去村里找龐清河嗎?搞石雕的,可有名了。”周圍的路人紛紛附和起來,“是啊,他石雕刻的很好的,很有名的,我們這沒人不知道他。他家離這還有十幾公里呢,走吧,我開車帶你們過去。”

車子緩緩駛到院門前,隔著車窗便看到龐老先生站在門口,滿臉笑意,看起來倒像是一個地地道道來自黃土的莊稼人。年歲已高的他,看到我們,神采奕奕地向我們招手。

龐清河石雕作品展室中部分石雕作品麥爾旦江?麥合孫/攝

“只是收藏,為了鼓勵后代”

龐老先生帶著我們來到了他的石雕作品展室,詳細介紹了每一件作品,其中包括《盤古氏》《女媧造人類》《羲和訓日》《三顧茅廬》等杰作。在他面前的一件件石雕作品,無不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在講述的過程中,他神采奕奕,娓娓道來每座石雕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將這些作品視為無價之寶。

“我這些作品不賣,都是拿來收藏的。以前我搞了一個特別大的石雕作品,有人出價80萬,我不賣。100萬,我不賣。他最后出120萬,我還是不賣。我雕這個作品不為賺錢,只是為了收藏,為了鼓勵后代的。”龐老先生的語氣略帶急躁,似乎在努力證明自己作品的存在價值,然而他的目光卻炙熱而堅定地注視著我們。

“感謝,感謝一輩子”

“我讓人騙啊,把我這些石雕拿走,有的賣,有的就扔掉了。”龐老先生的情緒在這一刻宣泄而出,夾雜著委屈,他的眼眶濕潤起來。

“那時候條件差啊,有人說把我這作品拿去幫著賣,然后給我錢,拿了四五回,最后就找不到人了。我那二兒子上學都上不起了。屋里窮的,就拿化肥袋子當鋪蓋。在縣里鄉里的幫助下,我二兒子重新上了學,還給了我500塊錢,搬來兩袋面。真是感謝!”他的雙手因情緒激動而顫抖著,一遍遍地向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們表達感激之情。這一刻,我感受到了鄉村藝術家生存的艱難,感受到了他強硬外表下脆弱的內心。

每次有人來拜訪他,他都會講起曾經那段艱難的歲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達著感激,他始終是個心存感激、知恩圖報的人。

龐清河與其石雕作品受訪者提供

村里人都說他是“能人”,他能刻出各種神像、佛像等。學者們稱其為“奇人”,因為他沒接受過任何美術訓練便刻出了遠古時期的神農氏、燧人氏、年等神話傳說,他的作品以傳統為基礎,采用獨特的手法,自成一體,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神態各異。

多年來,他不斷磨礪自己的技藝,逐漸達到了成熟的境界,其獨特的風格難以忘懷。中央美術學院靳之林教授稱他的藝術創作是“民間藝術大師的藝術”;中央美術館李寸松先生說他的石雕是“鍥而不舍,點石成金”。毫無疑問,他是隴東地區備受推崇的民間石雕藝術巨匠。

龐清河對石雕技藝的熱愛與鉆研,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著兒子走上相同的道路。

“我自己比較感興趣,加上從小耳濡目染地跟著父親了解、學習”,在被問及為何選擇追隨父親的腳步傳承石雕技藝時,在一旁安靜內斂的龐永恩的眼里透出了對理想的堅定光芒。

龐永恩在接受采訪麥爾旦江?麥合孫/攝

龐永恩,龐清河大師之子,生于1974年。自幼受其父熏陶,懷揣藝術情節,16歲起,便跟隨父親學習石雕技藝,傳承石雕藝術,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現已被評為“省級民間工藝美術大師”。

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外出學習及實踐,不斷開拓視野,博采眾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創作風格和門類,逐漸形成了個人成熟的藝術風格。“我雕刻的作品相比于父親的,其實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商品化的創作,也能更好地融入現代市場。”從工藝上看,龐永恩作品除了傳承隴東石雕古樸大氣外,更多地傾向于線條變化流暢優美,融關中石雕華貴之氣于一體。

“石頭是會說話的”

“一般情況下石頭不會說話,但石頭在某些人的眼里,石頭是會說話的,關鍵是有沒有能力看出石頭所表達出的內涵。”在龐永恩看來,石頭就是生命和靈魂,他將自己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創作中去,以樸實生動的造型語言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龐永恩雕刻出的個性鮮明的石雕中,有的器宇軒昂,有的圓潤大美,有的憨態可掬,有的威風凜凜,各個都有著難以言表的神韻。“我們這不是黃土高原嗎?采石的時候把最上面的土層拋掉,是一層石蓋,再把石蓋去掉,中間靠下的那層石頭才是我們選的材料。這種石頭會柔一點、細一點,雕刻的時候就不容易碎,不容易裂。”面對鏡頭有點害羞、不善言辭的他在介紹起石雕本身來,卻是娓娓而談。

“想讓孩子們也繼續傳承下去”

“我們也開了傳習所,但來學習的人還是少。一來是不太愿意吃苦,二來是這個也沒什么經濟效益,自然也就沒什么人學習了。”龐永恩眉頭緊皺,不由自主地嘆氣起來,對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表現出了濃濃的擔憂。

“那您的孩子們呢?”提及此,龐永恩的臉上立即浮現出驕傲而欣慰的表情。“孩子們對這都挺感興趣的,我也想讓孩子們繼續傳承下去。我的二女兒,現在就在慶陽北石窟寺工作,也是從事相關的工作,是石窟講解員。兒子現在還上學,但也能雕,會雕。平時假期,空閑時間就都跟著我雕。”

一直笑意盈盈,坐在旁邊一言不發的龐永恩妻子,當聽到我們談論到其孩子時,熱情地翻出手機中的照片拿給我們看。“看!這就是我姑娘。”屏幕中的女孩子青春洋溢、笑容燦爛。

有幸加上龐先生微信后,看到其在朋友圈分享了二女兒落落大方講解石窟的視頻,并配文“爸爸期望你,傳承我們祖傳石雕,當你參加工作之后,希望你能熱愛自己的職業,專心于自己的專業技能,既然選擇了這個行業,就付出自己的努力,在這個職業上,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龐永恩在雕刻石頭受訪者提供

尋訪完龐氏父子的心情是十分復雜的。看著一件件用心、用情打磨的石雕作品,了解著這近乎20萬年的傳統技藝,感受著它們在靜默的歲月里,用無聲的語言,向人們訴說著一種文化的凝練,一種力量的匯聚,一種精神的永恒……

與此同時,無論是龐清河老先生提早站在門口等待我們的到來、耐心地教導我們,讓我們進行了石雕的初嘗試、一定要留我們在家吃飯……還是龐永恩先生開車送我們回到縣城、邀請我們去他工作室欣賞石雕作品、陪我們漫步在街道之中,向我們介紹寧縣的歷史……憨厚樸實、熱情善良,不善言辭的他們交談時總是笑意盈盈地望著我們,似是我們因石雕而到來這件事,本就令他們心滿意足。

一生與石為伴,一生以石為樂。2023年3月,龐清河老先生在與縣宣傳部部長揭牌“龐清河石雕鄉村藝術館”后,提筆寫下“我搞雕刻方向明,下苦工雕工藝,被人流言蜚語,我不理,努力加好工藝。1996年5月地區文聯辦了展,記者采訪電視放,報紙雜志再表揚,今日掛牌多高尚。”

*本文系2021年度省社科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播創新及其社會效應研究》(項目批準號2021YB016)階段性成果。

(作者張曼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3級研究生、麥爾旦江?麥合孫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1級本科生;指導教師權璽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