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資訊丨【小康路上看老鄉】甘肅成縣:農機唱主角 奏響夏收“豐收曲”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宋芳科通訊員劉建軍

6月19日,甘肅成縣黃渚鎮王臺村,120畝連片平整的大地一片金黃,隨著微風吹來,只見飽滿的麥穗隨著微風徐徐搖擺。伴隨著機器的嗡鳴聲,收割機開足馬力在麥田里來回穿梭,村民搶抓晴好天氣收割,田間地頭一派歡樂的豐收景象。


(資料圖片)

黃渚鎮下街家庭農場小麥喜獲豐收 陳海龍/攝

“這里的120畝土地以前都是廢棄多年的工廠,荒了好多年。去年在村上集體經濟發展資金的支持下我們購買了拖拉機、旋耕機等農業機械,對這片土地復耕種上了小麥。今年雨水不錯,小麥長勢很好,預計能收6萬多斤小麥,能收入7萬多元。”成縣黃渚鎮下街家庭農場負責人馮偉民望著麥田樂呵呵地說。

支持合作社購置現代農機,加快盤活廢舊工廠、閑散土地,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是成縣黃渚鎮用心用力守護“中國飯碗”的務實舉措。同時,該鎮把撂荒地復耕和農村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相結合,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主動聯系域內家庭農場和合作社,通過社會化托管方式將約180畝的農田交由合作社開展復耕復種,壓實了糧食生產安全。

閑散土地變“糧”田 李峙江/攝

“我鎮對廢棄工廠進行拆除,并由村集體合作社復墾,種上小麥,真正做到了手里有糧、心里不慌,同時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和群眾的務工收入。我們將進一步盤活廢棄土地資源,變廢為寶,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全力將黃渚鎮打造成為糧油基地。”成縣黃渚鎮鎮長岳全煜說。

每年的收獲季都是農機手和的“攬金季”,隨著小麥種植面積的穩中有升,農機手也成為許多群眾青睞的職業。“我在政府的農機補貼下購買了收割機,每天能收割30多畝小麥,每天能收入3000多元,這樣持續半個月左右,再算上政府給的燃油補貼,能夠收入4萬多元。”黃渚村農機手張敏說。

顆粒歸倉 陳海龍/攝

現代農機的使用,不但提高了小麥收割的效率,為農機手提供了增收的渠道,而且把農民從繁重的夏收勞作中替換出來,提高了農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以前人工收割,我們用鐮刀割一天麥子,累得腰都直不起來,才能收割一畝左右,遇到雷雨天氣,搶收不及,一年的收成就要毀在地里。現在機械收割,畝地有10多分鐘就收割完了,原先需要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夏收現在幾天就結束了,真是方便又省心。”王臺村村民石志芳說。

小麥滿倉群眾樂 陳海龍/攝

現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機手已取代往日的手工勞動者,聯合收割機已經成為麥田里的新風景。該縣6月13日“三夏”工作啟動以來,從河南、陜西、重慶等16個省區市陸續調入跨區作業聯合收割機527臺,全縣收割機總數量已達到了769臺。農機部門從嚴抓引導服務入手,制定了統一的接待措施,設置了3個跨區作業農機接待站和17個農機服務站,對出現的應急事件做出快速反應,及時處置,減少損失,確保了夏收工作的順利進行。

據了解,成縣今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32.69萬畝,小麥種植面積15.63萬畝,預計小麥產量達5萬多噸。截至目前,小麥已收割80%左右,實現了豐產豐收,顆粒歸倉。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