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頭條:甘肅臨洮:生態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初夏時節,驅車臨洮城鄉大地,洮河兩岸綠意盎然,這邊剛欣賞完東川千畝梨園如云似雪的花海,那邊曹家坪的牡丹也已競相綻放、姹紫嫣紅,從岳麓山到洮河國家濕地公園,從南屏山到馬啣山,處處山清水秀,綠意盎然,如詩如畫……一幅繪滿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的多彩畫卷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近年來,甘肅臨洮縣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

清晨,迎著朝陽站在南屏鎮雨灑村“隴中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重點項目”造林點的山坡上,一排排新栽植的油松長勢良好,在從山下運送上來的清涼河水澆灌下,枝葉更加精神起來。自四月份以來,參與義務植樹的干部群眾肩挑手扛,已經把綠意鋪滿了整個山坡。


(相關資料圖)

南屏山距臨洮縣城35公里,因山勢高如屏障而得名,是臨洮縣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洮河非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南屏鎮雨灑村造林點平均坡度在30度左右,有的地方甚至接近45度。在陡峭的坡面上挖坑、運樹、栽植、培土、澆水,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和體力。

“種樹的時候干部群眾一起上,樹苗都是傳上去的,人提不上去,這個坡太陡了!”南屏鎮群眾賈慧玉說,經過植樹造綠,這些山坡坡的變化還是很大的,能看出來。

“去年,我們的干部和群眾一起,在馬啣山手提肩扛完成了馬啣山生態修復等工程造林任務6萬余畝。今年我們在同樣艱苦的條件下實施隴中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這個項目總共5萬畝,現已全面完成人工新造和退化林修復任務?!迸R洮縣林草局副局長祁亞娜說。

一年接著一年干,一棵接著一棵種。作為黃河上游最大支流流域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臨洮縣切實扛起“上游責任”,誓把林木牢牢“釘”在廣袤的山川梁峁。

自2019年開始,臨洮縣緊緊依托三北防護林、馬啣山生態修復、隴中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螞蟻森林、義務植樹等造林工程,實施造林綠化倍增計劃,全力構筑了綠色生態安全屏障。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臨洮縣完成各類造林工程15.6萬畝,義務植樹810萬株,通道綠化500多公里。累計落實各類林業草原建設資金2.05億元。如今,全縣森林面積達到38.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9.05%,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滿臨洮”指日可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有了綠水青山,也就有了金山銀山。在剛剛過去的“五一”長假里,臨洮生態旅游經濟持續走紅。

沿著風景秀麗的洮河國家濕地公園騎行,在鐘靈毓秀的南屏山底下燒烤,在自然恬美的千姿崗景區劃船,在岳麓山森林公園品嘗原汁原味的農家食品,在曹家坪欣賞姹紫嫣紅的牡丹……臨洮人民在自己的家鄉打開了度假新模式。

“以前,鄉村環境差,一放假都跑外地去度假。但近幾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和一些基礎設施的改善,感覺咱們的鄉村環境越來越美,空氣也清新,還有各種農家樂和玩樂項目,不用跑外地也可以在假期玩得很開心!”市民王女士一邊帶著孩子漫步在濱河路,一邊感慨著家鄉的變化。

王女士說,自從洮河濕地公園建成以后,河水越來越清澈了,兩岸越來越綠,在人行棧道上可以騎車,可以散步,晚上還有小夜市,比以前熱鬧多了。

近年來,臨洮縣在生態持續優化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旅游業,在大力推進岳麓山、南屏山、馬啣山、洮河濕地公園等核心生態景區的基礎上,著重培育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重點建成東川梨園、平長農業、太石水泉山莊、八里鋪核桃園等120多家生態觀光基地和“農家樂”示范點。

據統計,今年來,臨洮縣各生態旅游區共接待游客8.3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500萬元。

綠水青山帶來的“綠色”優勢開始凸顯,甘肅臨洮正在用生態產業開啟一幅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經濟日報記者李琛奇通訊員趙曉花)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