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甘肅靈臺:“搬”出來的幸福新生活

央廣網蘭州4月29日消息(記者李紅軍通訊員王富強景潔)走進馬會英老人曾經的家,就像鉆進了大山的包圍圈,房前是山,屋后是山,滿眼都是山。

“終于告別了逢雨擔驚受怕的日子,好政策讓我趕上了!”搬出深山的馬會英難掩內心的激動。


(相關資料圖)

馬會英的新家(央廣網發王富強攝)

資料圖:馬會英的老房子所在地(央廣網發靈臺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今年62歲的馬會英,是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新開鄉下周村東風社村民,半年前,她所在的東風社15戶居民全部搬進了距離新開鄉街道不足2000米的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

走進新開鄉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屋舍儼然,花壇吐綠,春意盎然……當地政府配套的布藝加工車間、氣調庫和食品加工廠里,村民們進進出出,實現了在家門口上班掙錢。

喜人的變化得益于靈臺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政策的實施,今年,像馬會英老人一樣,該縣有1150戶3699人將享受到這一惠民政策的紅利。

靈臺縣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兩年前的“10·3”暴雨災害讓部分群眾失去家園,很多靈臺人至今仍心有余悸。

“10·3”暴雨災情發生后,靈臺縣第一時間對受災戶進行充分摸底,出臺了靈臺縣臨崖臨溝臨水避險搬遷安置三年計劃,探索農戶籌一點、銀行貸一點、政府補一點的建房資金籌措渠道,全面消除農戶住房安全隱患。

去年,靈臺縣緊抓中央支持甘肅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的歷史機遇,把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作為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根本舉措,作為改善群眾居住條件的重大民生工程,立足縣情實際,精心謀劃部署,高質量完成400戶避險搬遷安置。

新開鄉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央廣網發景潔攝)

為了把“好鋼用在刀刃上”,靈臺縣落實縣級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村社干部聯戶的“三包”責任制,按照“戶申請、鄉鎮申報、縣認定”的程序,逐戶精準識別搬遷對象、逐戶對接群眾意愿,靠實搬遷群眾2420戶7626人,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應搬盡搬。

同時,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采取建設避險搬遷安置樓、建設集中安置點、分散自建房安置、購買縣域存量商品房等安置方式,解決群眾住房問題,目前,各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4月25日,在百里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施工現場,隨處可見工人們緊張施工、機器轟鳴的火熱場面。

百里鎮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施工現場(央廣網發王富強攝)

家住百里鎮梨園村的鄧永杰,看到即將搬遷入住的新房子,臉上掛滿了笑容,“我從南部山區搬到公路沿線的石塘村,新建的房子正在進行內部粉刷,政府給我們每戶補助了10萬元哩!”今年,百里鎮在公路沿線的石塘村、李家坡村、新集村、路家溝村、蘆子集村設置避險搬遷集中安置點5處,搬遷安置群眾243戶。

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讓搬遷群眾留得住才是關鍵所在。

去年以來,靈臺縣聚焦搬遷群眾的后續發展問題,在安置點基礎設施配套中,整合農業農村、住建交通、生態環境等16個部門項目資金1.2億元,統一配套了水、電、路、網、暖“五通”設施,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凈化、文化“五化”工程。

避險是目的,搬遷是手段、產業是路徑、致富是保障。靈臺縣緊抓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實現以搬融產、以產興業,創新“一區一間一庫一廠一園一地”六個一增收渠道,利用養殖小區、加工車間、氣調庫、加工廠、蘋果園、種植基地等吸納安置勞動力,積極探索“龍頭企業+搬遷戶”的發展模式,依托本地龍頭企業就近實現就業800多人。

靈臺縣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央廣網發景潔攝)

為確保搬遷群眾更好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靈臺縣強化黨建引領,加強社區管理,積極探索社區化管理模式,探索在集中安置點成立避險搬遷安置區黨支部和社區服務中心,選派專業化黨組織書記,配備專職服務工作人員,為搬遷群眾統一提供戶籍遷轉、子女轉學、社保醫保等服務,并建立健全服務網格,配備公益性崗位人員,開展設施管理、衛生保潔等日常服務。

如今,在靈臺縣各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點,寬闊平坦的水泥硬化路上,一輛輛貨車前往果園,前往溫室,前往牛棚,拉著蘋果、蔬菜、紅牛,走出村、走出鄉、走出縣,運往城里……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