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快播:【甘快看】沒想到,這些“甘肅元素”與當代書法有淵源

目前為止,在甘肅發掘的漢簡數量已達六萬余枚,占全國出土漢簡總量的80%以上,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使得漫漫沙海中掩埋的木簡,歷經2000多年而不朽。干旱少雨的河西走廊,無意中成了中國古代文書檔案的巨型露天博物館,是一座罕見的漢代書法寶庫,這里珍藏著最早的書法真跡。


【資料圖】

呈現五體書法演變全貌

中國書法的五體--篆隸草行楷,在漢簡中都有原型或初露端倪。居延漢簡書法處在中國書法五體形成的重要時期,以“隸變”為重,漢簡書法承上啟下,開啟了后世的楷、行、草書,漢簡書法是古今文字之間的一座橋梁。

懸泉漢簡

敦煌遺書的年代是中國漢字發展的關鍵時期,字體齊備,囊括了篆、隸楷、行、草等幾平全部的書法藝術形式,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完善,從而走向成熟,敦煌遺書,成為研究中國文字發展演變和中國書法藝術最系統、最完善、最豐富、最直接的原始資料。

魏楷《大樓炭經卷第七》

楷書的變化,時間漫長,而階段眾多。從隸楷、魏楷一直到唐楷,其所花的時間比篆、隸、行、草都多得多。如果從公元265年三國結束算起,到公元649年唐初四大家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的誕生,前后有400年的時間。而敦煌遺書,完整地記錄了楷書這段漫長的歷史,提供了楷法從萌芽到成熟的全過程。

時代審美的影像留存

居延漢簡的書寫者大多是戍邊或者郵驛中的工作人員,這些將士們常年生活在烽火連天的邊陲要塞,墨跡率意灑脫、自由活潑,很少矯揉造作,形成了粗獷、雄健的書風。回想居延漢簡的時代,是民族大一統思想空前勃發的時期,是引人蕩氣回腸的開拓時代。漢簡書法在書寫實踐中所產生的起收筆法、提按筆法、粗細筆法等均成為后世書法所遵循的基本法則。漢簡書法的書寫所形成的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書寫順序一直影響中國書法幾千年。

居延漢簡

敦煌遺書不能簡單地歸為敦煌民間殘紙墨跡。翻譯了一部佛經,便會有人抄寫,必須有很多件寫卷,一部佛經才會流傳。南北朝時,紙張還是比較昂貴的,故大多是官方寫經。唐代有官方的大譯場,有專業的抄經官經生。左書坊、門下省、秘書省都有楷書高手抄經。

唐《妙法蓮華經玄贊》

敦煌遺書無論內容有多重復、文字有多復雜、規格有多變化、書法形態價值和藝術性有何差異,但徒手直書的一次性書寫成為它的基本特征,還原書寫者徒手書寫的過程,無論莊重嚴肅,還是輕松自在,無論是精心模擬,還是信手拈來,對書法創作者來說都是一個心靈啟迪和自我震撼。敦煌遺書中內在的書寫性正是現代書法藝術創作特殊語言之一,這對完善魏碑楷書創作筆法的豐富性和完美性,對全面理解和把握行草書創作筆法語言的形成過程的真實性的理解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當代藝術語言的氧吧

現代書法的意義,應當反映現代人的審美情愫觀念,應當體現現代社會中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新型關系。書法家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在于書法家是用點畫結體和章法中的各種對比關系和形勢變化來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的。

居延漢簡結構形式的率意表達,打破了隸書創作結構慣用的規整樣式,還原了隸書原始書寫造型的過程和面目,揭示了書體在發展演變中的真實性和互補性,給今天隸書乃至其他書體的結構創作提供了歷史的參照。居延漢簡書法除了它在書寫性上與敦煌遺書有相對的一致性外,在結構形態和造型樣式上的自然率性與夸張表現,無疑給隸書書體的創作帶來了新型的造型思路。

隸楷前涼《法句經》

由于敦煌遺書和居延漢簡書手更多地接近自然、更多地參與勞動實踐,使他們在從事藝術的活動中,更多地是憑直覺、憑淳樸的情感去追求和表現自己的審美理想。他們厭棄矯揉造作之風,其藝術語言是如此真摯和坦率。那剛健清新的活力,那充滿形式美感的夸張造型,那生動中不乏幾分幽默的情境,打開了古人與現代人在心理溝通的渠道,成為當代書法家的創作源泉。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