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高高蹺和蘭州太平鼓 老百姓記憶中的年味

“正月里來是新年,家家戶戶掛燈籠。”在蘭州過大年,舞獅子、擂鼓、搖旱船、唱木偶戲、爬鐵芯子等民間社火表演,成為人們兒時的記憶,更是一種難忘的情懷。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永登苦水高高蹺和蘭州太平鼓表演藝術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過年耍社火成為當地老百姓期待的重頭戲。每逢春節前夕,大家便開始排練,為過大年耍社火做準備。1月20日,記者走進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永登縣苦水鎮進行實地采訪。

“永登社火看苦水。”苦水街村有著“中國玫瑰之鄉”和“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的美稱。春節前,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村室外寒氣逼人。雖然天氣寒冷,卻擋不住村民們排練社火的熱情。“先活動一下身體,踩穩后慢慢走,旁邊的人做好防護。”在村文化廣場,村黨支部書記薛自紅對排練高高蹺的村民,一遍遍地叮囑。另一頭,太平鼓隊在領隊的哨聲下,按節奏震撼有力地排練著。

非遺傳承人巨海全的高高蹺情懷


(相關資料圖)

永登縣苦水鎮苦水街村的高高蹺非遺傳承人巨海全,正在準備春節高高蹺表演排練。今年70歲的巨海全與高高蹺有著幾十年的情結。他十幾歲時就跟隨父輩學高高蹺,如今,已成為非遺傳承人,不僅兒子和孫女都踩高高蹺,村里不少青少年也在學習這一傳統技藝。巨海全說,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一般人是無法踩高高蹺的,更談不上表演。“每年暑假或者寒假期間,我都會組織村里的學生學習踩高高蹺,有時還會進入校園,將高高蹺帶進課堂,沒想到學生們十分喜歡。高高蹺從青少年抓起,就不會失傳。”

高高蹺因“高”而得名,其高度達3至3.3米,再加上表演者的身高,可達4.7至5米。其由松木和柳木制成,這兩種材質輕巧、柔軟,安全性較高,是別的木材無法代替的。

記者在村委會道具庫房看到,鑼鼓、大小不一的高高蹺和各種戲服,應有盡有,巨海全一一向記者介紹每種道具的用途和名稱。

苦水高高蹺也被業內人士稱作“空中戲劇”,以秦腔為表演內容。表演者穿著傳統戲劇服飾,畫上秦腔劇目中的人物臉譜,手持道具,凌空飛舞,盡顯其魅力。巨海全說,苦水高高蹺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是當地的民間表演藝術,也是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社火中保留的一個傳統節目。2006年,“苦水高高蹺”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演苦水高高蹺時,需穿上傳統的戲劇服裝,畫上戲曲人物臉譜,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蹺,排成長隊,上街表演。

在村文化廣場,村里的年輕人徐超等人正在排練高高蹺。“今年我30多歲,在20歲時就學會了表演高高蹺。現在,村上像我一樣的年輕人,基本都會踩高高蹺,我女兒十幾歲就開始學,希望能將這一民間文化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徐超說。每逢春節,村民們便拿出最有魅力的表演,吸引全國各地的愛好者前來觀看。

繆正發與蘭州太平鼓的不解之緣

繆正發是地地道道的永登人,今年剛退休,現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蘭州太平鼓代表性傳承人、永登縣苦水鎮綜合文化站原站長。提到繆正發,生活在苦水鎮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逢年過節,鎮上開始鬧社火、耍龍燈、吼秦腔的時候,人們總能看見他樂此不疲的身影。

“我從小就喜歡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村里有社火表演,我都去看。”隨著年齡的增長,繆正發從看太平鼓的人變成了表演太平鼓的人,在穿云裂石的鼓聲中,他揮灑著青春和汗水。繆正發說,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譽,又與安塞腰鼓、威風鑼鼓、開封盤鼓、鳳陽花鼓并稱為“中華五鼓”。

2005年,繆正發協助蘭州市文化館申報6項非遺項目,為了順利收集到各項申報項目需要的影視資料,他四處奔走。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報審,2006年,蘭州太平鼓和苦水高高蹺兩項當地民俗文化被收錄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平鼓有一種氣勢磅礴的美感,擊鼓動作融入傳統武術元素,場面十分壯觀。傳統的太平鼓差不多有30多斤重,哪怕是年輕力壯的人,表演起來也非常不易。”繆正發說,目前,村上組建了男子太平鼓和女子太平鼓隊伍,有600多位村民參與其中。近30年來,由繆正發帶領的太平鼓隊先后百余次到蘭州、北京等地表演,十幾次獲國內外大獎。(記者孫建榮華曉婧文/圖)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