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速讀:【甘快看】新甘肅年終策劃2022·回望|“滿格電力”助推甘肅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見習記者馬騰飛


【資料圖】

12月2日,隨著張掖市山丹縣東樂鎮330千伏建業變電站內設備啟動正常,正式進入24小時試運行,標志著甘肅省“十四五”第一批新能源項目的首座330千伏匯集站正式投運,滿足100萬千瓦新能源送出需求,甘肅新能源發展再上新臺階。

位于張掖市山丹縣東樂鎮330千伏建業變電站。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甘肅持續依托新能源優勢開辟“新賽道”,變“風光”資源優勢為產業發展動能。截至9月底,甘肅省新能源裝機規模達3258萬千瓦,占全省電網總裝機規模的50.01%,成為省內第一大電源。

2022年,甘肅省新建電網投資建設規模計劃71.34億元,在建電網工程總投資達到183億元,投資規模、建設任務、工程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新能源按下經濟發展“快進鍵”

2022年3月,在北京電力交易中心“e交易”平臺完成交易后,來自甘肅的1500萬千瓦時綠電,通過寧紹特高壓直達浙江。

這是甘肅首筆跨省跨區綠電交易。

目前,甘肅已成為國家“西電東送”戰略的重要輸送走廊,實現4條特高壓直流貫穿全境,18條省際750千伏線路與周邊省份相連,在西北電網中“坐中四連”的樞紐地位凸顯。

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電東送”特高壓輸電線路。

為提高新能源外送能力,甘肅加快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今年實施750千伏電網項目3項、330千伏項目8項,有效提高電網調節能力。預計到“十四五”末,甘肅跨省聯絡通道將達到25條,交換能力超5000萬千瓦,年外送電量將突破千億千瓦時。

《甘肅省“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明確要求,到2025年,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河西走廊清潔能源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提升,隴東綜合能源基地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基本建立,形成規模化電力外送發展格局。

“新能源高比例運行,特別是風電出力呈現隨機性、波動性的特征,導致能源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難度加大。要想充分發揮并網新能源電站發電能力,科學調度、協調調峰至關重要。”甘肅電力調度中心系統運行處副處長劉克權說。

通過科學調峰,甘肅電網系統最大用電負荷由晚高峰18時轉移至上午11時,削峰填谷負荷200萬千瓦,用戶負荷曲線更加適應新能源發電特點,增加了低谷新能源消納能力,降低了高峰電力保供壓力,初步實現傳統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方式的轉變,有效提升電網安全穩定水平、新能源消納水平、調度精益化水平。 

甘肅省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調度大廳。

隨著甘肅省新能源企業與省內電力客戶年度補充交易、7月月度交易的落地,甘肅省內直購電交易新能源電量已達133.71億千瓦時,較2021年全年增長2倍。

截至目前,甘肅發揮大電網互聯優勢,組織甘肅火電、水電與新能源電力打捆交易,新能源電力跨省替代交易及現貨交易,向北京、湖南、廣東等21個省(區、市)送電。

甘肅省通過祁韶直流特高壓通道向湖南送電。

甘肅電力調度處處長李全茂表示,“甘肅是西北電網的中心和功率交換樞紐。甘肅電網借助通道優勢和資源優勢,與周邊省份簽訂政府間購電協議,加大調峰互濟力度,目前已經形成了以中長期市場為主,以現貨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為補充的全形態電力市場體系。”

科技助力經濟發展“含綠量”

“十四五”是實現我國碳排放達峰的關鍵期,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攻堅期。甘肅圍繞“強基礎、促發展”兩條主線,創新研發“電眼看山河”系列大數據產品——“電眼看黃河”“電眼看祁連”,為政府精準治理黃河流域生態提供支撐,構建了“生態環境+電力大數據”的政企合作新模式。

“電眼看黃河”數字化黃河生態保護電力監控平臺。

通過電力大數據賦能,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實現從“人在看”到“電在算”,從“現場查”到“線上控”,從“事后管控”到“閉環管理”,從“數據孤島”到“聯防聯控”,從“周期長效益低”到“省投資提質效”五大轉變,節約大量環保監測成本,推動“生態電網”建設,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電眼看黃河”在白銀試點運行以來,基于電力大數據在“電眼看黃河”中開發碳排放監測功能,通過企業二氧化碳當量與用電量進行關聯分析,對企業狀態、排污情況進行全景監測。白銀供電公司互聯網部負責人段波介紹。“通過電力輔助環保監管可節約人力成本1460人/年,減少相關企業環保設備采購成本4328.6萬元,有效助力執法部門進行預控防控治理。”

在祁連山脈,這雙“電眼”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通過“電眼看祁連”形成的監測分析報告,企業生產用電異常行為平均發現時間僅為10分鐘,企業對環保管控指令的響應情況研判從過去的1到2天縮短至2小時,大大降低環保執法的成本和時間,為生態環境精準監管提供數據支撐。

武威市舉行“電眼”看祁連項目成果應用啟動儀式。

“我們通過電力桿塔、無人機等視頻監控資源,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區里64家工業企業、41個管護站、86個水源地、22家A級景區等為監測對象,針對省市環保部門重點關注的150個環境問題全息感知,異常精準識別,經核查監測準確率達87.5%。”國網武威供電公司互聯網部數據專責敬如雪說。

目前“電眼看山河”系列大數據產品,已在甘肅全省覆蓋14個市州、78個區縣的2.3萬余戶固定污染源、10萬余戶非固定污染源企業用電量信息,日數據推送量高達12.8萬條。電力大數據正在為全省各地區生態保護提供輔助決策支撐,為“十四五”污染防治行動貢獻“甘電力量”和“甘電智慧”。

電氣化提升鄉村振興“加速度”

在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古浪越海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的智能溫室,控溫、控光、噴滴灌等自動調節裝置有條不紊地工作著,新鮮的番茄成串生長在超過5米長的根莖上,稠密而鮮嫩。

古浪越海農業有限公司玻璃溫室內采摘工作人員正在采摘。

“先進電氣化技術和設備的引進,讓智能溫室里的溫度和濕度全年保持恒定,省時省力又高效,電氣化這條路是選對了。”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古浪越海現代農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程勝利說。

古浪越海農業有限公司現代智能果蔬綜合型玻璃溫室。

據了解,古浪越海農業有限公司新建的智能果蔬綜合型玻璃溫室,為古浪縣8000多座日光溫室提供種苗和技術服務,同時帶動周邊400名貧困群眾就近務工就業、穩定增收。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丁溝鎮沈屲村農村電網改造。

為滿足村民生產生活用電需求,今年甘肅聚焦農業生產、鄉村產業和農村生活“三大領域”,結合甘肅地域特點和資源稟賦,在全省打造100個鄉村電氣化特色項目,做好農村規模化種植養殖、電氣化倉儲物流等用電服務,推動現代農業園區、鄉村產業特色村鎮等全電氣化建設應用普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甘肅持續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通過改造升級農村電網、提高農村供電服務水平、推廣電能替代技術、促進特色用能項目建設、推介新型用電產品等方式,提升農業生產、鄉村產業、農村生活電氣化水平,全力以赴推進在建的82.76億元配農網鞏固提升工程,為鄉村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在新的起點上,國網甘肅省電力公司將繼續加快構建全國重要能源及電力外送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安全保障基地,深入推進數字化產品研發,努力建設成為國家能源輸送的“大動脈”和“西電東送”的戰略通道。同時用真心真情極力解決群眾之所難、群眾之所盼,在鄉村振興的主戰場上接續奮斗、乘勢而上,高效助力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