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時訊:大通河造福“八寶川” 生態轉型成功 采煤區變千畝“森林公園”

生態轉型成功采煤區變千畝“森林公園”

大通河沿岸環境越來越好了


(資料圖)

致富帶頭人甘憲明展示新品西紅柿

采煤沉陷區建成了“千畝森林”

一河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入畫來。發源于雪域高原祁連山東段的大通河綿延干里、自北向南而來。在窯街,具有400多年歷史的窯街二渠、三渠等水利命脈工程雖歷經歲月洗禮,但在安全飲水、農田灌溉、防汛抗旱、排澇泄洪、保護生態、發展經濟等方面仍發揮重要的保障作用,讓大通河真正成了千百年來哺育生命、滋養萬物、造福“八寶川”的“母親河”。

湟水河屬黃河一級支流,大通河屬黃河二級支流,“兩河”在紅古區海石灣鎮上海石村交匯。湟水河與大通河不僅承載著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和水源涵養的重要生態功能,更是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建設的重要生態安全基礎。

資源枯竭城市成功轉型

國家“一五”計劃的實施,窯街礦務局這個國營煤礦于1958年在蜿蜒流淌的大通河畔應運而生,正式終結了窯街煤田手挖肩扛、錘敲斧鑿的原始開采歷史。經過六十多年的開采,煤資源儲量逐漸減少。面對窯街煤炭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惡劣、空氣污染嚴重等現實問題,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紅古區為資源枯竭型經濟轉型城市,走上了經濟轉型、城市轉型、生態轉型發展之路。紅古區把嚴格落實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政策作為推動全區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充分發揮轉型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各項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明顯成效。

昔日的窯街,就是“臟亂差”的代名詞。基礎設施破舊,空氣污染嚴重,居民出行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過去,由于地下采空區日益擴大,到處呈現滑坡、塌陷。為此,窯街煤電公司將下窯、山根、灘子、團結等4個村納入塌陷區搬遷戶,7000多畝農田由于地下塌陷而不能再使用自流灌溉,原本計劃使用噴灌,但由于成本過高,企業與農戶均未再投入。隨即,村民們開始三五成群地開采小煤窯、在灘涂地圈地建煤場……從那時起的30多年里,窯街‘變’了樣,可以說是千瘡百孔。”老馬感慨地說,近幾年來,黨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使窯街又發生了起死回生的變化。

如今,眼前的變化讓人們倍感欣慰,城區環境衛生干凈了,空氣質量明顯改善了。“我在窯街生活了67年了,現在這樣好的環境我真是想都不敢想。”搬遷戶馬玉海說,他們從小生活在窯街采煤區,幾十年了,樓道里坑洼不平,窗戶破損嚴重,他父親年紀大了下樓非常不方便。自從搬進新房,他父親出門看病都方便了很多,老人心情也好了很多。

搬遷項目改善居住環境

“窯街地區近幾年的環境變化真大!”今年68歲的金玉海說,他在窯街居住生活了47年,之前的窯街轄區雖然繁華,但人多車多垃圾多,環境比較差。如今,窯街轄區的路已被硬化,很整潔,自己閑暇時還會出去散步。他所在的區域屬二平臺社區,之前大通河沿線建有很多的平房,在近幾年的整治中全部被拆除了,修建成了綠地,種上了各種花草。

搬遷戶張根財說:“我原來住的是平房,環境不好。自從參與房屋改善項目后,我的房屋面積從50多平方米增加到了86平方米,不但采光性、通透性、舒適性都大大提升了,還擁有了一個‘秘密花園’。”

住房改善搬遷項目的實施,使原本居住在便民設施嚴重老化、處于地質災害隱患區、居住環境惡劣的29戶居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窯街街道辦事處主任張麗霞說,此項目的實施使昔日居住環境差、影響城市面貌的區域已成為綠意盎然、百花爭艷的居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在整個項目實施中,窯街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認真落實相關政策,堅持做到環境清潔與搬遷安置工作“兩手抓”,做細做實搬遷安置房排摸籌備、選房登記等各環節工作,用真誠的付出贏得了居民群眾的理解和信任。據介紹,在2015-2019年,窯街轄區共完成557戶3147人搬遷。

實施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

秋日暖陽下,站在窯街采煤沉陷區治理后修建的觀景臺上極目眺望,看到的正是采煤沉陷區恢復生態后的成片林地。一片郁郁蔥蔥,近處的波斯菊在微風下搖曳生姿,形成了一道養眼的風情線。

近幾年來,紅古區花大力氣實施了煤廠關停、土地平整、生態綠化為主要內容的窯街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對大砂村、灘子村實施整體搬遷,騰退搬遷企業12家,完成生態綠化2000多畝,建成了千畝“森林公園”。窯街舊城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湟水河、大通河紅古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0年10月,為解決窯街礦區四個村的歷史遺留問題,徹底消除小煤礦安全隱患,紅古區對33家小煤礦一次性補償關閉。2011年國家發改委批復紅古區為資源枯竭型經濟轉型城市。2013年紅古區政府決定實施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徹底治理恢復窯街生態環境。

紅古區提出打造一個地質公園、一個礦山公園、一個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和一條文化生態旅游廊道,以生態環境的改善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經濟發展結構。“窯街沉陷區生態治理工程林業投資預算6400萬元,規劃面積2553.47畝,其中植樹造林2253畝,分五期進行。”紅古區綠化管理所負責人說。

蘭州市生態環境局紅古分局相關負責人說,隨著生態治理工程的陸續完工,當地整體生態環境明顯好轉,2021年紅古區的優良天數達到350天,無人為性造成的污染天氣。

大通河哺育滋養良田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由谷豐渠、湟惠渠從大通河和湟水河引上來的河水流進了萬物生長的田地里。走進花莊鎮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片綠油油的景象映入眼簾,高原夏菜喜人的長勢也讓農民心生喜悅。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紅柿的花莊鎮黨員致富帶頭人甘憲明說,以前一個大棚收入一兩萬元,現如今一個大棚收入五、六萬元,他們不僅在收益上獲得了提高,更是收獲了更多的技能。“是大通河和湟水河養育了我們,這里的農業從來沒有遇過旱情。”

花莊鎮有設施農業2210畝,其中日光溫室726座1160畝,塑料大棚732座1050畝,依托“壽光模式”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有序推進,也讓這里的高原夏菜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

花莊鎮河嘴村村民王善富正在自家地里忙活。“我今年種了3.5畝紅筍,紅筍抗病力優越,畝產1.2萬斤,收入可觀。而且這幾年政策確實好,扶持多,收入也比以前好。今年的第一茬紅筍讓我賣了個好價錢。”

村民蘇承虎共有6.4畝地,大部分種植了紅筍。說起這兩年高原夏菜的走勢,蘇承虎也是滿滿的喜悅:“這兩年高原夏菜在南方暢銷,特別是紅古的紅筍,我們這80%以上都種紅筍,價格高、收益好、銷量穩定。”

目前,紅古區工商注冊農民合作社共360家,其中被評為省級示范合作社的4家、市級示范合作社11家,合作社成員總數6133人,帶動農戶5022戶;全區家庭農場14家,其中市級示范家庭農場4家、區級10家;建成區級示范性家庭農場5個,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地位不斷提高。此外,結合“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大力發展服務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商貿業,培育發展冷鏈、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發展集生產、展示、交易、物流為一體的大型農產品集散中心。

紅古區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89.5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25.0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012年的14808元、10155元增長至2021年的37137元、25071元,經濟發展韌性更強、動力更足、潛力更大。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滕效宏文/圖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