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視點!重走中國西北角|鴨暖鎮昭武村:“紅色村企”開啟強村富民新路子

“改革強村,興業富民”是貼在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大門上的醒目標語。它代表著這家公司的工作方針,也展示了鴨暖鎮昭武村實現鄉村振興的目標。

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宋柏林/攝

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是臨澤縣首家村集體經濟組織控股公司,也就是昭武村老百姓自家的公司。公司主要開展土地流轉承包、農業社會化服務、小型項目承攬和勞務用工中介四大業務,為昭武村“有人沒田種,有田沒人種”的問題帶來新的解決思路,找到了昭武村的發展突破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村一塊田,用“流轉”盤活全村土地資源

2018年,昭武村嘗試探索集體經濟改革,全面清理村集體擁有的土地、設備、林場等資源,并進行資產折算和人員界定。最終界定集體經濟成員2447人,部分土地以集體承包制模式種植農作物。

2020年,全村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采取“在冊不到戶”的管理模式。該模式把原本由村民個人耕種、零散分布的“巴掌田”整合成了屬于村集體的“一塊田”,消除了土地之間的“邊界”。“一塊田”的實施不僅方便了機械化生產和統一經營管理,也增強了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種地農戶的吸引力。

目前,昭武村開展了規模化、機械化生產和區域化種植。1.25萬畝耕地基本上實現了承包經營制,其中6000畝種植制種玉米,3000畝種植大田玉米,余下的種植高原蔬菜等農作物。

昭武村田地里的玉米長勢喜人宋柏林/攝

隨著新農村建設與發展,昭武村又趁熱打鐵,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土地銀行”。把農戶棄種的土地流轉集中起來,通過“流轉費+管理費”和公開競標的模式進行統一經營。

“每個社幾乎都有不種的地,有的農戶進城了,土地不種了,就租給別人來種。”臨澤縣鴨暖鎮昭武村黨支部書記潘進龍說。以前,農戶自己租給別人種植的價格是每畝地200-300元,有的甚至不要錢;而將土地流轉集中起來后進行招標,每畝地的流轉金700元以上,去年每畝地達到了750元。近年來,土地流轉金穩定上漲,農戶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去年僅集體公地的土地流轉金就收入了26.2萬元。”潘進龍說道。

“一村一塊田”和“土地銀行”模式打破了原有碎片化的個人生產模式,不僅盤活了全村的土地資源,也為農戶帶來了高收益。

農業社會化服務,打造科學高效生產模式

“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劃算”的問題是昭武村農業發展的瓶頸。潘進龍介紹說:“實行規模化生產給我們帶來了更高的要求,如今正推行水肥一體化的耕種方式,但我們村現有的生產機械設備不太先進,還不能實現變頻調控。”設備問題導致昭武村生產效果的提升并不明顯。

為解決效率問題,村集體決定將施肥和灌溉兩個耕作環節交由臨澤縣百惠公司管理。百惠公司通過技術手段,統一進行施肥灌溉,實現水肥一體化和科學耕種。“我們去年第一年這樣做完之后,整體效果還是比較滿意的,老百姓的認可度也比較高,每畝地全年施肥和灌溉的費用是275元,成本比老百姓自己種的時候更低,而且老百姓可以不用操心地里的情況,從農務中解放了出來。”潘進龍表示。

一年的耕種結束后,滴灌設備需要更新,去年的化肥和滴灌設施由政府投資,但是今年的設備誰來購買?老百姓自己的標準不一致,滴灌設施也難以統一。于是,昭武村集體決定由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開展農資統購統銷業務,為農戶統一購置滴灌設施和肥料,統一銷售農產品。通過這種形式,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為農戶提供了“保姆式”托管、“菜單化”選擇和“智能化”服務。到目前為止,全村85%的農田已經實現統購統銷。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統一購置的地膜、化肥、滴灌帶等農資達到了260萬元。

農資統購統銷進行時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土地統一高效管理,將農戶和現代農業聯系在一起,這些舉措促進了昭武村農業事業的科學、高效發展。

拓展公司業務,多渠道實現農戶增收

除了主要的農資統購統銷,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也在嘗試拓展新的業務內容。目前,勞務用工輸轉和小型工程承攬業務正不斷成熟。

耕種承包給了公司,農戶便成了勞動力。

勞務輸出成為農戶增收的另一種方式。“除去需要施肥、灌溉、收獲等一些農忙季節,農戶們都比較空閑,有這種務工的需求。我們就盡量往外輸。”潘進龍表示。就近務工是老年人和婦女的理想選擇。“承包我們施肥、灌溉的公司也會雇我們的農戶,最近的抽天花(抽穗)和將來的收獲季節,用工量會非常大,這兩天抽天花的工資普遍在240元左右,最高可以達到一天280元。今年我們有1200畝地承包出去種了西蘭花和西瓜,這些的用工量也比較大。”

2022年,鴨暖鎮按照鄉村振興的總體要求,堅持“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改造,凸顯特色、注重實效”的原則,全力打造形象良好、宜居宜游的人居環境,對集鎮街道沿線所有建筑外立面、景觀節點、給排水管網、道路人行道、電網電線等進行升級改造。這些小型項目也都在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的承攬范圍內。承包這些工程不僅可以實現創收,也可以為農戶帶來務工機會。“2021年,公司以鐘點工、季節工的形式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務工6000多人(次)”潘進龍說。

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將農戶從耕作中解放出來,讓農戶有更多自由時間去尋找新的創收途徑。公司也積極拓展業務,創造用工需求,充當勞務中介,在實現自身創收的同時拓寬了農戶的務工渠道,多方位實現農戶增收。

“紅色企業”引領,實現產業振興

潘進龍告訴記者:“我們起到的是組織作用,主要將農戶組織起來。”昭武村實行“黨支部+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以“紅色村企”為載體,按照“支部領航、市場運作、抱團發展”原則,發揮村黨支部組織優勢,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研判發展形勢,指導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的整體發展方向,防止走彎路、走歪路。

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打造出一套適合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和管理運營體系,將農戶與現代農業連接起來,走出了產業振興道路。村集體合作社和入股農戶的科學有效結合,既維持了公司的日常運營與發展,又服務了廣大農戶的需求。目前,臨澤縣鴨暖昭武農業發展責任有限公司中按照村集體經濟組織占股85%、社會資本占股15%的固定比例,吸納了16名村社干部股金共30萬元,在黨建引領下實現由村集體組織行為向企業行為的轉變。

“發展還是要根據自己本村的資源優勢。”潘進龍說道。今年,張掖市村級集體經濟公司化改革有十二個試點,鴨暖鎮昭武村就是其中之一。

在張掖其他區縣出現了許多新興產業,如肅南地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甘州區的奶牛產業等。昭武村因地制宜,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通過規模化、區域化種植和機械化生產,大力發展玉米制種、高原蔬菜等農業項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被轉化為推動農村產業興旺、群眾生活富裕的發展優勢,實現基層黨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走出了一條具有鴨暖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者宋柏林、渠濤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生;指導老師周兆瑜、權璽分別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副書記、教師)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