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甘快看】為了祁連播新綠——甘州區大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紀實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宋振峰何成軍通訊員劉楓

節水植綠,涵養生態。

為了祁連山生態安全,現在,甘州區乃至整個張掖市在謀劃一盤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棋——國儲林建設項目。其中,甘州區概算總投資55.44億元、建設規模37.24萬畝。


(資料圖片)

這盤棋局中,甘州區播綠護綠,以林涵水,還探索起了“存林儲碳”,力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

無法估量的生態大賬

初夏時節,行走在甘州區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胡楊林基地上,鮮艷奪目的彩色步道,波光粼粼的水系、鳥語花香的林區……游客無不為眼前的美景所吸引、震撼。

難以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寸草不生、飛鳥不棲的亂石灘。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資料圖

短短三年時間,甘州區干部群眾,戰天斗地、披星戴月,硬是將昔日滿目瘡痍的黑河荒灘變成了森林綠地、休閑勝境。

“點石成金”的,正是甘州區前年啟動的國家儲備林項目建設。目前,這一項目已造林綠化6萬多畝,栽植各類苗木2080余萬株。雖然僅僅實施了規劃面積的六分之一,但效果已顯。

據省自然資源廳通報數據顯示,2021年1-8月,張掖市空氣質量指數達2.87,同比下降15.8%,優良天數208天,優良比率達85.6%,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

甘州區依托國家儲備林項目,不僅營造出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還建起了祁連山淺山區水源涵養林、人祖山口元寶楓儲備林基地、西洞灘文冠果基地,掀起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零碳城市”的序幕。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資料圖

播綠,算就算的是生態大賬。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固碳釋氧……在甘州區林草局局長王東眼中,圍繞“綠”字做的一系列文章,無疑將會進一步優化區域生態環境。

同時,為解決全省林草發展資金不足問題,省林業和草原局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甘肅省分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探索生態建設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創新。甘州區借著政策的東風,積極探索“林草項目+政策性貸款”的投融資新模式,率先申報并爭取全省首單8.97億元國家儲備林項目貸款,開啟了全省利用政策性銀行貸款建設國家儲備林的先河,為建設國家儲備林項目提供了資金保障。

與林共進的經濟細賬

甘肅省首筆林業碳匯交易!

2021年9月,全省首筆36萬畝人工林完成碳匯交易,實現經濟收益460萬元。這筆張掖乃至甘肅省“史上第一”林業碳匯交易,開辟了林業生態產品市場化道路,取得生態價值轉換新突破。

花寨儲備林基地。資料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播綠,帶動甘州區形成了良性循環發展鏈條。

自從依托國儲林項目建設,在荒石灘上栽下第一棵元寶楓的那一刻起,王東就開始算起了收益。

元寶楓,因其翅果形狀像中國古代的“金錠元寶”而得名。樹如其名,渾身是寶。元寶楓葉子可制茶,花朵及果實類可作為藥品和化妝品的添加劑,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根據測算,每畝栽植元寶楓45株,畝均果實產量900公斤,畝均收入約2.7萬元。”王東說。

在甘州區的國儲林里,同時還發展著林草、林藥、林果和木本油料產業,栽植了珍珠油杏、文冠果等特色林果、木本藥材植物2.4萬畝。王東介紹說,盛果期木本油料年收益約為1.95億元。

蘆水灣生態景區。資料圖

此外,儲備林還有一筆苗木賬。據測算,過幾年,培育的儲備苗木達到出圃條件后,間苗出圃的各類苗木,能實現苗木收益近48億元,二三十年后,大量的大、中徑級用材林可間伐出售,每年可實現木材收益1.35億元。

意想不到的社會效益

多元化、多層次的生態產品供給,正在甘州區不斷轉化為社會效益。

荒灘變綠了,老百姓的口袋也越來越鼓了。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資料圖

如今,甘州區大規模植樹造林每天用工量4000人左右,已成為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途徑。

在國儲林建設過和程中,甘州區有200多家園林綠化類企業參與,累計用工11.4萬人次,發放勞務報酬2.4億元。

多重“綠色紅利”還將繼續釋放。

當前,圍繞著生態建設這個課題,甘州區已在規劃建設祁連山生態博物館、黑河生態博物館、雪花溫室、北方植物園等重點工程。此舉,旨在通過植入多元業態將林地濕地變成休閑勝境,推動生態環境完美實現二次“蝶變”。

屆時,還可同向聚合、深度融合養老、醫療、運動、旅游、養生、美食等商業元素,帶動旅游以及就業。

讓“含綠量”成為“碳匯量”,讓“含綠量”更具“含金量”。守住綠水青山,甘州區正創造著價值難以估量的金山銀山。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