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靜寧城川鎮:“農旅雙鏈”兩部曲 鄉村振興動力足

靜寧城川鎮蔬菜產業基地

本網記者程健通訊員李懂升張鴻剛

陽春三月杏花香,但在靜寧縣城川鎮的設施農業基地卻是游客熙攘杏子肥。

走進設施大棚,只見黃澄澄的杏子,沉甸甸的黃瓜,綠油油的青椒,在熙熙攘攘采摘的游客中探頭探腦,分外肥碩誘人,交織成一部和諧生動的“農旅雙鏈”曲。

城川鎮依托城郊區位優勢,毗鄰35°蘋果谷,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在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同時,城川鎮還打造一系列宜摘宜游設施農業,這種“采摘農業+觀光旅游”的創新型旅游模式,正逐漸成為靜寧發展農業的新趨勢。

游客采摘杏子

去年,菜農靳彥龍在村合作社負責人的指導下,承包了三座大棚,全部用來種了杏子。

“我家大棚的杏子,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就能夠采摘了,這幾天正是游客最多的時候,他們大多都是一家人帶著孩子來大棚里,既摘杏子,又可以拍照留念,體驗采摘的樂趣。”靳彥龍指著其中一座大棚說,“這個杏棚的收益預計在3萬左右。”

在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農業的同時,城川鎮政府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大群體小規模種植的模式,還打造了一批合作社示范種植、統一組織和種植技術指導的休閑觀光采摘農業大棚,并進行定期培訓、有機質量和農藥殘留檢測,做到從源頭上提質,從根本上增效,動員和宣傳菜農自愿承包大棚,全面激發農戶發展設施農業的熱情。

“我家之前只有一個大棚,種的也是杏樹,且一年只能產收一次,無法輪換種植。”聽說設施蔬菜大棚每年可種植3茬,他立刻找到了當地鎮政府,擴大種植面積。在負責人指導下,他在村合作社租了三個面積在3-5畝左右的大棚。“從前期的租金、苗木到后期的技術指導、售賣,村合作社都會有兜底保障。”靳彥龍說。

設施農業基地

目前,在靳彥龍所在的城川鎮紅旗村,共建有胡河、呂河設施蔬菜大棚350座,日光溫室38座,修建看護房158座,配套產業砂化路水渠2公里、給水管網2700米。并配有分揀包裝車間和污水沉淀池9平方米,安裝蔬菜包裝標識牌1個,配置蔬菜清潔、風干設備各1臺,冷藏車1輛。城川鎮示范基地正向著生產標準化、產品精細化、銷售市場化、菜民職業化的方向發展。

“今后,我會在提升顧客采摘樂趣、農產品品種質量方面再作優化,進一步提高采摘板塊的體驗度和農產品質量。今年我還計劃著再種些西瓜、彩椒、茄子、香蕉和番茄等特色果蔬。力爭每個棚收入再加1萬。”說到今后的發展,靳彥龍信心十足。

“這種設施大棚每年可種植3茬,菜農每棚年純收入可達3萬元,年游客量預計將在8萬人以上,2022年全鎮各類設施蔬菜年產量預計可達5600噸,產值3200萬元,可以有效促進農民致富增收,助力鄉村振興。”城川鎮負責人表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