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名城綠意濃——株洲榮獲“2023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走筆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顏青 通訊員 徐菲菲

8月28日,全長2.85公里的株洲清水塘大橋建成通車,被株洲市民稱為“湘江最美大橋”,成為株洲打造生態之城又一精品力作。

8月25日,由中國貿促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主辦的2023中國國際生態競爭力峰會上,株洲榮獲“2023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稱號。


(資料圖)

捧回這一金字招牌,株洲實至名歸。

8月26日清晨,株洲市體育中心運動場上,已有不少市民踢球、跑步、健身。

專業航拍飛手兼航模發燒友鄭立軍,正操控著他的航拍飛機,在空中上下翻飛、極限機動。飛控設備顯示屏上,一江清水向北蜿蜒而去,鏡頭拉近,石峰山上的神農閣清晰可見。“以前總有霧霾,航拍飛機飛上去,拍出來的照片有很重的顆粒感,實際上就是空氣不干凈、不通透。”他話鋒一轉,“現在空氣多好了,藍天白云,隨便拍一張都是大片。”

10年前,株洲人談“霾”色變;10年后,藍天從“奢侈品”變為“日常品”,藍天白云之下的城市美景,頻頻刷屏朋友圈。

穹頂之下的變化,可以從株洲的煙囪說起。

21世紀初,有著500多根工廠煙囪的株洲城區,酸雨頻率高達79%,一度戴上“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

清潔空氣,擦亮藍天,株洲從炸掉煙囪開始。

在基本消滅城區煙囪計劃穩步實施的同時,一個更為全面、徹底的治污行動拉開大幕。

2018年底,株冶最后一座運行中的基夫塞特冶煉爐熄火,清水塘老工業區261家企業全部關停。當年,株洲市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288天,比2013年多出74天。

藍天保衛戰,仍在繼續。

去年,株洲空氣質量達到歷史最好水平。PM10較上年同期下降11.3%,絕對值、改善率分別排名全省第5位、第1位。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質持續保持或優于國家Ⅱ類標準,淥江水質從Ⅲ類提升到Ⅱ類,達到歷史最好水平。

目前,株洲已累計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7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0家、綠色園區2家,國家專精特新企業單位密度全國第一。制造名城綠意盎然。

(一審:楊露 二審:余畫 三審:王亞奇)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