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綻放希望田野上——永州幾名農村青年黨員干部、新農人的故事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躍兵


【資料圖】

春日的陽光穿越云層,灑向永州市山嶺深處、鄉野田疇,映照著一張張年輕的奮斗者的臉龐。

他們,不少曾是都市白領、企業主,如今,他們是農村黨員干部、新農人,積極推動鄉村振興。

五四青年節前夕,記者給您講述他們的青春故事。

白領回鄉當“村官”

祁水清清,兩岸稻綠。

5月3日,祁陽市下馬渡鎮楓石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笑沿水渠巡查。

前方,渠道被樹枝卡住,水向外溢。劉笑脫下鞋,跳入水中疏浚。

如今的劉笑經常一身泥水,之前,卻是一襲干凈的職業裝。

劉笑1993年出生,大二入黨。畢業后,劉笑在廣州市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從事管理工作,后來自主創業,收入穩定。2019年,楓石鋪村年近60歲的村支書雷年生聯系上劉笑,希望他回村工作。劉笑幾經思考,最終返鄉,他想把家鄉建設好。

但一開始,大多數村民不看好劉笑。

劉笑邊看邊學邊干。一次,劉笑去調解一戶村民的家庭矛盾,對方直接要求村“兩委”另派他人。劉笑不氣餒,耐心傾聽他們訴說,講法律、談親情,通過5天努力,終于讓一家人和好。

漸漸地,村民們認可了劉笑。2020年村“兩委”換屆,劉笑當選村支書、村委會主任。

進村的小橋經常被水淹,大車進不來,影響農產品外運。

村“兩委”決定改建小橋,籌集到了資金,卻因為工程建設需要占用20多戶村民的土地、樹木而受阻。劉笑帶領黨員干部上門做工作,沒少吃“閉門羹”,他們依舊不放棄……終于,做通了群眾工作,工程提前完工。

創建優質稻基地,發展錦紅冰糖橙、紐荷爾臍橙產業……去年,楓石鋪村村民人均純收入1.5萬元,比上年增加3000元。

發展電商助農增收

“伯伯,我們來看您了,還有什么農產品賣嗎?”

“有,有……太感謝你們了?!?/p>

5月2日,雙牌縣塘底鄉清水村30歲的聶紹林,來到該縣瀧泊鎮大坪江村殘疾村民秦地松家,幫助他銷售土雞蛋。

今年初,聶紹林和團隊成員秦瓊、彭姚姚得知秦地松種植的紫光蘿卜滯銷,通過直播帶貨銷售一空,收入一分不少全歸秦地松。

聶紹林曾參軍入伍,退伍后在廣東創辦建筑公司,年收入上百萬元。2022年,聶紹林返鄉做電商。聶紹林的父親曾是農產品經紀人,但傳統的農產品收購、銷售模式,造成較大損耗。聶紹林認為發展電商,可以解決父親當年遇到的難題。

很快,聶紹林組建了平均年齡28歲的創業團隊。沒有客戶,他們免費送吃,慢慢地,有了回頭客。他們注重農產品質量,每一件農產品均可溯源。今年,團隊日均銷售價值3萬余元的農產品。

團隊堅持零利潤為殘疾、低保等村民銷售農產品。到目前,已經幫助他們銷售各種農產品價值近20萬元。

帶動村民科學種田

4月30日傍晚,零陵區富家橋鎮陽河村32歲的孫致政剛從田里回到家,得知富家橋鎮靈仙觀村種糧大戶唐建彪的插秧機“趴窩”,立即去維修。僅20多分鐘,修好了機器。

回村種田以前,孫致政在一家農機生產企業任“三包”服務員,精通農機保養、維修技術。

2017年,孫致政決定回村種田。孫致政的父親是一名種糧大戶,種田100余畝,辛苦卻賺不到錢。

孫致政將種田面積擴大到200畝。他深知科學種田、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性。他經常下田觀察水稻長勢、變化,及時收看病蟲情預報,抓早、抓苗頭防治病蟲害,農藥使用量大幅減少。用豬、牛糞還田,稻谷品質提升。

當年,孫致政種糧的單季畝均純收入,比以前增加200元。今年,孫致政種田620畝。

附近村民見孫致政種糧賺錢,紛紛上門取經。孫致政耐心指導、熱心幫助。

唐建彪在生產上遇到不少難題,孫致政不厭其煩地解答指導。唐建彪種糧的信心大增,種田面積從50畝增加到200多畝。

靈仙觀村村民劉正種糧效益不理想。孫致政指導他科學施肥、保養農機,土壤地力、農機使用效能和壽命明顯提升,種田效益增加。

在孫致政帶動下,30多名村民成為種糧大戶。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需要青春力量

劉躍兵

采訪中,祁陽市七里橋鎮曾家灣村支書廖勇對記者說,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貢獻力量。

鄉村振興,需要更多的劉笑真誠服務父老鄉親,帶領村民完善基礎設施,發展致富產業,改變鄉村面貌。也需要更多的聶紹林,推動農產品“出圈”“破圈”,幫助村民增產又增收。還需要更多的孫致政,科學種田,高效生產,提升糧食品質和種糧效益,端穩端好飯碗。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