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實時:污染防治攻堅戰怎么打 株洲市有了新的“行動指南”

株洲日報訊(全媒體記者/廖明 通訊員/崔林) 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我市有了新的“行動指南”。2月9日,記者從株洲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我市《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于日前發布。

根據《方案》,到2025年,株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至35微克每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6.8%,地表水Ⅰ至Ⅲ類水體比例達到100%,重污染天氣、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相關資料圖)

如何實現上述目標?我市將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記者對《方案》進行了梳理。

瞄準綠色、低碳

轉變發展方式

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持續開展,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明顯。想在現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就要以綠色、低碳為準繩,從轉變發展方式上來著手。

轉變發展方式,首先從推進碳達峰行動開始。

《方案》明確,我市將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以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領域和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為重點,深入開展碳達峰行動,并探索開展低碳城市、低碳工業園區、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工作。

在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方面。逐步淘汰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完成株洲電廠“退城進郊”項目。加快推進“氣化株洲”工程,基本實現天然氣“縣縣通、全覆蓋”。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推廣地熱能規模化應用,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3%左右。

建立健全固體廢物監管及利用處置體系,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和監管能力。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達到80%,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5%,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57%。

在推動產業園區綠色發展方面,全面提升工業園區與企業集群環境治理,提高綠色發展水平,全面推進有色、紡織、建材等重點領域的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重點推進攸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嚴監管”試點工作,并逐步全面建立工業園區防范生態化解風險制度機制。大力推動石峰區、淥口區、醴陵市的“三高一低”傳統工業向綠色工業轉型升級。

讓天更藍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6.8%

擁更多藍天入懷,讓我們呼吸的空氣更為潔凈,藍天保衛戰,又定下了更高的目標:到2025年,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至35微克每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6.8%,全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控制在1天以內。

更高的目標,意味著要有更精準、更有效的管控措施。

根據《方案》,我市在聚焦緊盯重點污染因子、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這“五個重點”,嚴格落實控煤、控車、控排、控塵、控燒“五控”措施之外,還要將“特護期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常態化。

值得注意的是,臭氧污染的防治,在《方案》里也有了更為精準、細化的措施和要求:即常態化開展臭氧污染“百日攻堅”專項行動,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的協同減排。到2023年,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控制在100毫克每立方米以下,到2025年,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重點工程減排量,分別達到1541噸、3342噸,臭氧濃度增加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在大氣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強化施工、道路、堆場、裸露地面等揚塵管控,嚴格落實建筑工地“8個百分百”管控要求,實現規模以上工地視頻監控和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全覆蓋;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建設,完善秸稈回收利用網絡,嚴禁露天焚燒秸稈、垃圾,嚴格散煤污染整治;完成縣級城市規劃區磚瓦行業退出。

讓水更清

湘江株洲段水質穩定達Ⅱ類

保一江清水,我市將持續從黑臭水體治理、入河排污口整治和監管、加強應急備用水源地規劃建設等方面著手。

繼續加大楓溪港、建寧港、白石港清理和整治,嚴防城區黑臭水體返黑返臭,逐步改善中心城區港水水環境質量;通過遙感監測、現場調查等方式全面完成縣級城市黑臭水體普查工作,建立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名錄,綜合施策消除水體黑臭。到2025年,株洲市建成區實現黑臭水體長治久清,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

此外,我市還將繼續加強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與監管,開展入河排污口污水溯源分析,2025年完成湘江干流、淥水干流、洣水干流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到2025年,湘江干流株洲段水質持續穩定達到Ⅱ類。

在保障飲用水安全方面,加速推進“引洮潤株”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項目建設,提高應急供水能力,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2023年,基本完成全市“千人以上”集中式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及環境整治。到2025年,市級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縣級城市達標率達到95.8%。

在農村,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以環境敏感區周邊村莊、鄉鎮政府駐地和中心村為重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城鎮近郊農村延伸。到2025年,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3%,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基本解決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率達到40%以上。

讓土更凈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

食以安為先。耕地土壤環境是否達標,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食品安全。

在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方面,我市將持續推進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識別和排查耕地污染成因;在受污染耕地集中的縣區開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并實施安全利用方案;建立健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長效機制。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左右。

繼續推進有色冶煉、化工、電鍍、表面處理等涉重金屬行業的整合整治,鼓勵引導企業進入已認定的化工園區。加強園區重金屬污染物集中防治和統一監管。強化涉重金屬工業園區和重點工礦企業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及周邊環境中的重金屬監測,加強環境風險隱患排查。

深入開展湘江流域鉈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全面推進涉鉈企業排查整治,到2025年,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7%。

加強尾礦庫綜合治理,全面排查尾礦庫安全風險和污染隱患,分級分類深入推進尾礦、棄渣安全處置以及尾礦庫安全穩定排查、尾礦庫及周邊污染土地修復、生態恢復等,按照“一庫一策”要求開展綜合整治;對全市礦涌水重金屬污染情況進行排查、調查和分類管控,切實摸清底數,因地制宜制定整治工作方案,有序推進廢棄礦涌水重金屬污染治理。

在清水塘區域,加快土壤污染治理,積極協調,爭取生態環境導向開發模式(EOD模式)落地,支持清水塘污染治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