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軌道交通裝備企業抱團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

株洲軌道交通裝備企業抱團發展,產業鏈供應鏈韌性不斷增強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前方已是“無人區”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永亮

通訊員 張燦強 張佳雪

墨西哥城地鐵1號線本地化制造首輛列車近日下線。這是中國中車首個海外“系統+”項目又一里程碑性成果。

一年前,同樣由中車株機公司主導研制,墨西哥新萊昂州蒙特雷市提前開通輕軌3號線,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產品首次服務墨西哥。該項目從簽約到列車下線僅10個月,蒙特雷市地鐵局局長胡安·霍爾金稱贊:“列車提前下線,展現了疫情背景下中國企業強大的生產恢復能力。”

大洋彼岸的中國株洲,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成為跨越山海提前赴約的堅強“靠山”。

聯合創新,共赴深海

——基于本地配套的聯合技術攻堅,讓產業鏈供應鏈更具韌性

墨西哥城地鐵1號線,采用的是膠輪地鐵列車。談判中,墨方對列車降噪提出嚴苛要求。

客戶訴求反饋到國內,中車株機公司將此傳遞至配套企業株洲九方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經過雙方科研人員會商,決定在既有技術上聯合創新。”九方裝備黨委書記資道清介紹,經雙方共同努力,成功研制彈性車輪,降噪20分貝左右,滿足客戶要求。

復雜背景下,深層次的聯合創新,是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今年初,株洲中車特裝公司與韓國客戶簽下我國首個低速雙層雙軌旅游專列出口訂單,交付周期4個半月。關鍵時刻,海外疫情暴發,核心部件無法進口。

株洲市工信局、發改委等部門聞訊對軌道交通裝備企業進行梳理,找到具備研制能力的株洲華越軌道科技有限公司,最終實現本地“替代”,按期交付車輛。

“我們生產的列車,大多是非標定制化產品,獲得更多本地‘替代’才具備更強抗風險能力,走得更遠。”中車特裝韓國項目負責人陳國勇深有感觸。

目前,株洲先進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有上下游企業390余家,核心區域石峰區田心,方圓5公里范圍內可解決80%以上配套產品和技術。

完整的產業集群,一次次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新機場線地鐵列車項目業主方希望中車株機公司能及時交付。中車株機公司2月全線復工后,上下游企業也在一周內復工。7月14日,伊斯坦布爾新機場線首列地鐵列車在中車株機公司下線。當時,全球供應鏈幾乎陷入停頓,這一交付速度遠超業主期望。

依托主機企業成熟技術、成熟團隊、成熟產品、成熟市場等優勢,株洲推動軌道交通裝備企業加強溝通對接協調,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不斷深化。

由中車株機、中車株洲所、中車株洲電機等12家單位組建的國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創新中心,面向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新發展的重大需求,在綠色節能、高效牽引傳動、互聯互通等“七大”關鍵共性技術方面開展研制攻關。成立兩年來,聯合行業龍頭企業攻克20多項“卡脖子”技術。

一杯咖啡的時間,集齊生產一臺電力機車所需的上萬個零部件;一聲吆喝的空隙,390余家企業為攻克技術難題出謀劃策,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株洲智造”勇闖深海。

株洲已成為全球最大軌道交通裝備研制基地、全國最大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研發生產和出口基地,產業集群規模超1400億元,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電力機車全球市場占有率27%,全球第一。

開拓賽道,裂變升級

——成為全國鏈條最齊、首批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

10月下旬,6.25萬噸散貨船“北侖19”輪緩緩駛離江蘇泰州口岸船廠開始首航。其加載的動力裝備——550千瓦抱軸式大功率永磁發電機,由中車株洲電機公司研制,打破外資品牌在國內船舶永磁抱軸發電機領域的壟斷。

永磁動力技術,是軌道交通牽引動力領域的前沿技術。2020年,中車株洲電機有限公司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湖南中車尚驅電氣有限公司,邁出發展永磁驅動技術產業的關鍵一步。

兩年裂變,中車尚驅研制全球首套驅動55立方超大型電鏟提升機永磁直驅電機、國際先進水平的550千瓦抱軸式大功率永磁發電機等多款自主創新產品,年營收近4億元,今年被認定為湖南省高新技術企業和湖南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鏈上發力,集群推動,一大批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聚焦主業、精耕細作,迅速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或行業隱形冠軍。

近日,工信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發布第七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名單,聯誠集團的電力機車專用風機成功上榜。

20年來,聯誠集團緊跟主機企業謀發展,從一家勞服公司躍升為國內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部件制造供應商之一,年營收超36億元。

中車株機公司加快新材料、新產品應用,株洲宏大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搶抓機遇搭“快車”,生產的輕質復合地板,不僅讓一輛列車減重1.6噸,還具備優良的減振阻尼和隔音性能。2021年,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今年來,株洲新培育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家,總數達到201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總數達到58家,其中12家分布在軌道交通領域。

在主機企業的幫扶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開拓出新能源、功率半導體等新賽道,實現產業“裂變”;受益于中小企業的“反哺”,主機企業海外征戰底氣更足、能力更強,涌現出雙層動車組、超級電容等大批高端裝備。

以中車株機、中車株洲所、中車電機三大主機公司為龍頭,株洲集聚軌道交通裝備產業390余家上下游企業,成為全國軌道交通領域產業規模最大、鏈條最齊、研發實力最強、產品譜系最全的集聚區。今年10月,工信部確定株洲為首批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

■短評

鏈上發力,無限可能

李永亮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躍升,贏得世界尊重。再往前走,一些領域已是“無人區”。復雜形勢下的不確定因素,對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提出更大考驗。

株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集群作戰,生動詮釋了“一把筷子不易折”的道理。當不可抗風險來臨,在原有供應鏈遇阻的情況下,充分調動區域范圍積極因素,實現本地“替代”,這不是簡單的供應商更換,而是產業生態的重塑、創新能力的提升。當然,緊隨其中的,還有不可預知的裂變以及無限可能。

當風雨再起時,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不慌不忙、從容面對,迎接的,將是更寬廣的未來。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