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春灌開閘 農田暢飲“增產水”

聚焦“盛水的盆”和“盆中的水”

春灌開閘 農田暢飲“增產水”

酒埠江灌區啟動春灌。 株洲日報·掌上株洲記者/王軍 通訊員/彭政 攝

株洲日報·掌上株洲記者/王軍

通訊員/陳立志

春耕生產如火如荼,農田灌溉迎來高峰,汩汩作響的水網托起希望的農田。

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是水利。連日來,記者深入酒埠江灌區、官莊灌區等地,深切感受到農村水利設施“強筋壯骨”給糧食生產提供的堅強保障。

“大到灌區的節水改造,小到農田‘毛細血管’的‘問診把脈’,我們聚焦‘盛水的盆’和‘盆中的水’,把引水、節水這兩篇文章落到實處。”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智敏表示,隨著各地春灌陸續開閘,農田可以暢飲“增產水”。

引水:農村水網“強筋壯骨”

糧食生產的關鍵之一,在于耕地灌溉面積。

長期以來,農村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致使一批“高岸田”“斗笠丘”陷入無水可灌的尷尬境地。拓展灌溉面積,水利設施建設要先行。

去冬以來,水利部門爭取各類投資12.42億元,實施75個水利重點工程建設,重點對農村水網“強筋壯骨”,管好“盛水的盆”。

站在攸縣新市鎮新聯村,只見一座368米長的渡槽橫亙農田之上,從酒埠江水庫奔涌而來的水一路向前,給干渴的農田帶來新的生機。這是本月實現通水的酒埠江灌區新市文明渡槽,可為下游4個鎮、22個村,共計5.2萬畝農田送去希望之水,改善灌溉面積4000余畝。

文明渡槽建于1986年,已是“重病在身”:槽身及排架均出現鋼筋銹蝕、多處混凝土老化剝落、跑冒滴漏嚴重,工程運行效率大打折扣。利用大型灌區節水改造的契機,2021年11月,酒埠江灌區管理局投資700余萬元,對該工程進行現代化重建。

“為搶在春灌前完工送水,我們成立工作專班,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倒排工期、日夜奮戰,短短4個多月時間實現全面完工通灌。”酒埠江灌區管理局局長邱鐵勇告訴記者,除了文明渡槽的重建,“十四五”期間,灌區已累計爭取投資2.49億元,將對86處老化水利設施進行重建改建,灌區灌溉面積將由現在的45.58萬畝增加至51.98萬畝。

一度清空庫容、露出塵封半個多世紀古石橋的官莊水庫,在經歷兩年時間的除險加固后,又見到了“高峽出平湖、湖光山色美”的壯麗景象。

官莊水庫是我市直管的大Ⅱ型水庫,擔負著醴陵、瀏陽兩地30多萬畝農田灌溉和周邊居民生活用水的重任。2020年,官莊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計劃總投資9068萬元。主壩防滲、隧洞開挖、坡面平整……一套完整的“康復療養”,讓水庫大壩有了安全保證,蓄水水位可由原來的120米增加到123.6米。

“目前蓄水位來到了119米,并根據下游用水需求適時啟動了春灌。”官莊水庫管理局局長吳志兵表示,大型灌區“強筋壯骨”,解決了水從哪里來、往哪里流的問題。

從水庫到山塘,從干渠到支渠,從河堤到田埂,暢通農村水網成為水利冬修的頭等大事。據統計,近5年來全市累計實施各類水利工程重點項目建設2523處(類),全市耕地灌溉面積由245.45萬畝增加到247.66萬畝,糧食增產增收的故事持續上演。

水,并非無限供給的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用水需求量大,決定了農業生產需要“擰緊龍頭”。

在灌溉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升的情況下,節水灌溉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年春灌開始之前,水利部門都會督促各地制定根據雙季稻種植和農業生產調整情況,摸清灌溉用水需求底數,制定好調度計劃,以便按需分配水源。

水利信息化建設,同樣走在前頭。在酒埠江灌區,沿著北干渠向前走,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可測可控的一體化設備。正是這些橫亙在渠道上的設備,可以對每一條渠道、每一片農田精準“把脈”,對水資源實現在線監測、動態模擬、合理調配管理。

近年來,該灌區建設和改造完成了20處水位遙測站、7處雨量遙測站、72處流量監測點,為用水科學調度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同時,新建成的49處閘門遠程控制站和36處視頻監控站,初步形成自動化控制體系,讓水量水賬實現了從“模糊化”向“清晰化”轉變。

“以前得在各個村組跑,安排灌溉用水,通過信息化改造后,開閘放水可以用手機或者電腦遠程控制。”酒埠江灌區管理局副局長彭政介紹,通過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灌區有限的水源最大限度發揮出了灌溉效能,灌區水利用系數達到了0.51,灌溉保證率由75%提高到85%以上。

在用水高峰到來前,酒埠江灌區就制定了輪灌溉方案,結合天氣情況和用水需求,在各個干渠定期通水、交替停水。同時,放水之前有調查、放水之前有告知、放水時間有間隔、放水效果有跟蹤的“四有放水法”,在灌區內普遍推廣。

看到灌溉條件改善,醴陵市楓林鎮種糧大戶黃輝,今年又在當地新增流轉面積400畝,拓展雙季稻種植面積。“根據農田邊的用水水樁,需多少水就放多少水,高標準農田建設對水的需求也是精益求精。”黃輝告訴記者,依托智能灌溉,農田改變了以往的大水漫灌,用水成本壓縮了,稻谷產量更有保障,種糧的效益就提高了。

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嚴格實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健全節水獎懲機制,形成節水政策激勵倒逼機制,同時依托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讓有限的“盆中水”最大限度發揮了價值,確保了農田暢飲“增產水”。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