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野果林生態退化得到遏制


(資料圖片)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2023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獲悉: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內十余家科研單位,經過5年科研攻關,天山野果林生態退化得到有效遏制。

天山野果林跨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我國新疆,綿延500余公里,總面積約36萬畝。其中,我國境內的天山野果林占世界野果林總面積的近40%。

天山野果林分布有野蘋果、野核桃、野杏等野生果木資源60余種,是世界多種果樹的起源地之一,也是研究世界溫帶果樹遺傳多樣性和基因進化的重要種質基因庫。其中,野蘋果是最主要的建群種,有84種類型,是世界罕見的蘋果天然基因寶庫。

過去十幾年,由于病蟲害多發、氣候干旱等影響,天山野果林生態系統受損嚴重,出現了大量衰敗和死亡的現象。來自伊犁州林業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5年,新源縣野果林因病害枯死率高達80%,鞏留縣也達到60%,且呈現加速蔓延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疆生地所聯合新疆農業大學、新疆林科院、中國林科院森林生態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等國內12家科研單位,開展了野果林退化生態系統及重要基因資源搶救性保護的研究,明確了新疆野蘋果是世界栽培蘋果的“祖先”,闡明了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對野果林生態系統退化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取得重要理論創新成果。

不僅如此,該項目團隊還構建了野果林關鍵種與伴生種的人工繁育與種苗撫育管理技術體系、野生果樹人工栽種更新技術體系、野果林病蟲害綜合防控體系,建立復壯示范區2000公頃。項目團隊解析了新疆野蘋果抗寒、抗病及類黃酮代謝分子機制,創制高類黃酮紅肉系列蘋果新種質,極大促進了蘋果產業發展。

新疆生地所副所長張道遠說,該項目成果是中亞干旱區山地特有野生果樹多樣性保護的典范,為實現《生物多樣性公約》中提出的到2050年“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