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河湖看新疆丨瞧,玉龍喀什河畔和諧新村曬出“幸福樣”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9月6日,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和諧新村溫室大棚內,艾比巴·吐孫托合提穿梭在錯落有序的綠葉間,熟練采摘著生菜。“這是無土栽培,生菜采摘完,要重新栽種新苗子。”25歲的艾比巴自豪地說。

艾比巴在和諧新村蔬菜種植大戶丁國輔承包的蔬菜大棚干了一年多,學會了種芹菜、生菜,即將開始學習種植草莓。如今,一個人管理2個蔬菜大棚,每個月收入2500多元。

9月6日,在和田縣英阿瓦提鄉和諧新村溫室大棚內,艾比巴·吐孫托合提正在采摘生菜。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攝

位于玉龍喀什河與喀拉喀什河中間區域的和諧新村,原屬于沙漠戈壁區域。2013年,和田縣委在這里建設了以設施農業為主的新村。一套83平方米的安居房、一座54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讓588戶村民開啟了幸福新生活。

和諧新村黨支部書記阿不都熱西提·吾甫爾介紹,全村共有溫室大棚478座,其中137座采取“企業+農戶”模式種植,56座由村民成立的3個合作社種植,其余的由村民自己種植。種有西紅柿、辣椒、黃瓜等蔬菜,棚均收入超過2萬元。

“我們采用無土栽培與水肥一體化相結合的種植方式,已經實現蔬菜一年三茬供應。”和諧新村蔬菜種植技術員劉兵說,和諧新村地處和田縣經濟新區,這里全年日照時間長,種植的蔬菜口感好、產量也高。我們也在嘗試種植草莓等水果,提高溫室大棚效益,讓更多農戶受益。

如今,478座集中連片的溫室大棚、2400畝核桃園讓昔日連綿的戈壁沙漠煥發出勃勃生機,而這背后,是居住在這里的7個民族守望相護、互傳技能、共同發展的結果。

和諧新村航拍圖。和諧新村供圖

2014年,來自湖北的劉靜攜妻子在和諧新村安了家,與村民買買托合提·米吉提比鄰而居,9年的相處,讓兩人成為親密無間的好兄弟。

和諧新村剛建成時,買買托合提也跟絕大多數村民一樣,以種植蔬菜大棚為生。干了幾年,他用攢下來的8萬元買了一輛拖拉機,也就在那時,他認識了做建筑工程的劉靜。“當時,他家里的條件一般,剛買了拖拉機,也沒什么活兒,我就給他介紹了拉土方的生意。”劉靜說。

在劉靜的帶領下,憨厚勤快的買買托合提在短短幾年里掙上了錢,買了兩輛卡車,成立了建筑公司,成為一個小包工頭。“多虧了劉大哥,讓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改變。”買買托合提說。

“村民之間有傳授種植技術的、有相互介紹生意的、有幫忙照顧家人的,每天都發生著令人感動的民族團結故事,大家在一起生活、學習、勞動,情誼越發深厚。”阿不都熱西提說。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