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河湖看新疆丨從蠶絲到艾德萊斯綢:一場奇妙的蛻變之旅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

9月7日清晨,玉龍喀什河畔的和田市吉亞鄉阿孜乃巴扎村在織機的“嗒嗒”聲中蘇醒。村民吐尼薩罕·吐爾迪站在織機前,時而繃緊布匹,時而觀察絲線,隨著幀交叉分合,多彩的絲線密密匝匝連在一起,成為絢麗的艾德萊斯綢。

9月7日,和田市吉亞鄉阿孜乃巴扎村村民吐尼薩罕·吐爾迪正在織艾德萊斯綢。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攝


(相關資料圖)

吐尼薩罕編織艾德萊斯綢的技藝是跟丈夫學的,獨立編織艾德萊斯綢已經8年。“絲線都是由企業提供,我們織好后企業收購。家里現有3臺織機,每個月能織780多米艾德萊斯綢,收入6000多元。”吐尼薩罕說。

吐尼薩罕口中的企業是和田市吉亞麗人艾特萊斯絲綢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吉亞麗人”)——當地最大的艾德萊斯綢生產基地。

9月7日,在和田市吉亞麗人艾特萊斯絲綢有限責任公司抽絲車間,蘇迪汗·阿卜杜熱依木盤腿坐在鍋臺邊手工抽絲。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攝

走進吉亞麗人抽絲車間,身穿艾德萊斯綢裙的蘇迪汗·阿卜杜熱依木,盤腿坐在鍋臺邊,先用木棍攪拌鍋中的蠶繭,再將蠶繭拿起,慢慢抽絲;印染車間內,阿卜來提·麥提圖爾孫坐在裝滿染料的鍋臺上,不停轉動卷軸,持續30分鐘后,原本雪白的絲線被染成深咖色;編織車間里,織艾德萊斯綢已51年的努爾麥麥提·艾合買提微微低著頭,熟練地揮動梭子,踩下踏板,古老的織機“吐”出精美的艾德萊斯綢……這些場景,在吉亞麗人每天都會上演。

9月7日,在和田市吉亞麗人艾特萊斯絲綢有限責任公司印染車間內,阿卜來提·麥提圖爾孫正在染絲線。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攝

吉亞麗人自1997年成立至今,一直堅守著古老手工編織艾德萊斯綢的技藝,純手工制作帶動近150人就業。該公司負責人麥麥提艾力·如則麥麥提告訴記者,他是艾德萊斯綢制作第七代傳承人。傳統的艾德萊斯綢手工制作需要煮繭、抽絲、扎染、織綢等工序,由一人完成,一個月才能做成一件衣料,如今有了現代化織機,可以更快地生產,每道工序有專人負責,效率高,銷量也越來越好。

2008年,傳統的艾德萊斯綢制作工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此如何讓傳統工藝與現代接軌,成為吉亞麗人一直摸索的事。“公司成立了研發團隊,現在每個月都研發3種不同圖案、配色的艾德萊斯綢。今年8月,開始以抖音直播的方式銷售艾德萊斯綢。前兩天剛參加了對口援疆非遺展,拿到30多萬元的訂單。”麥麥提艾力說,公司已研發生產出艾德萊斯綢的圍巾、領帶、錢包、遮陽帽、手提包、背包、抱枕等18種產品。

9月7日,在和田市吉亞麗人艾特萊斯絲綢有限責任公司,主播正在直播介紹艾德萊斯綢圍巾。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拍熱扎提·阿不都攝

如今,吉亞麗人已建成抽絲坊、染坊、備料房、紡織車間、展銷廳、裁縫服務中心等場地,年生產艾德萊斯綢系列產品3萬件。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40萬人次,銷售收入達250余萬元。

“吉亞鄉是艾德萊斯綢的發源地,被稱為‘艾德萊斯之鄉’。”吉亞鄉副鄉長阿孜古麗·阿卜來提介紹,目前,全鄉有艾德萊斯綢生產企業7家、合作社4家,家庭式艾德萊斯織綢專業戶668戶,艾德萊斯織機765臺,艾德萊斯綢產業實現從抽絲、染絲、織布到服裝、實體店銷售完整產業鏈。2022年,艾德萊斯絲綢產值超過3000萬元。

今年6月,吉亞鄉艾德萊斯村村民外力·阿卜都拉得知鄉里決定在農戶家試養蠶的消息后,第一個報了名。外力一家都會織艾德萊斯綢,以前也用桑葉養過蠶,聽說這次養蠶是用全能飼料,他想嘗試一下。

“這幾天,蠶已經吐絲了,蠶繭也有企業收。這次我養了10盒,按目前市場價1公斤蠶繭50元計算,月收入能達4000多元。”外力面露喜色。

阿孜古麗介紹,今年6月,鄉里采取“黨支部+企業+科研院所+農戶”模式,用全能飼料人工飼養蠶,目前試養成功。此外,全鄉種植桑樹2100畝,為完善艾德萊斯綢產業鏈奠定了基礎。“接下來,我們將幫助更多農戶增收,建設烘干房、桑蠶房,引導桑蠶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打通艾德萊斯綢全產業鏈。”她說。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