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市阿不都拉鄉水磨村:土地托管后,村民進了服務隊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北疆片區③】


(相關資料圖)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張婷

眼下,田間地頭處處都是“三夏”生產的繁忙景象,但在塔城市阿不都拉鄉水磨村的農田里,卻見不到村民忙碌的身影。原來,該村通過土地托管模式,將土地交由村里成立的合作社集中管理,土地進了“托管班”,村民們紛紛當起了“甩手掌柜”。

作為傳統的農業村,水磨村現有村民203戶605人,耕地9696畝,人均耕地16畝,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以往土地分散,糧食作物產量不高。

“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如何種好”是水磨村面臨的現實問題。

2019年,塔城市在阿不都拉鄉水磨村先行先試,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推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務”新模式。在開展土地托管試點過程中,突出“黨建引領、村社共建”帶動作用,由水磨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塔城市阿不都拉鄉綠和綜合專業合作社,以“農戶+合作社”的方式,推進土地成方連片,實行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務。

村黨支部領著干,各族村民跟著賺。當年,托管土地平均每畝收入830元,比沒有參加土地托管的村民每畝多收入260元。

土地托管為何比村民自己種地掙錢?水磨村村委會主任、綠和綜合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松河算了一筆賬:規?;山档土朔N子、化肥、農藥的成本,機械化、智能化應用又降低了播種、灌溉、收割的成本,綜合測算每畝種植成本降低了10%以上,產量提高了20%,再加上賣糧收入的增加,一畝地較以往平均能多賺幾百元。

當地村民形象地比喻,這就相當于把土地送進了“托管班”?!懊慨€地只需交50元托管費,播種收和田間管理都由合作社負責,收獲的糧食還屬于村民,這大大提高了村民的積極性?!瘪R松河說。

如今,綠和綜合專業合作社共托管了全鄉8個村447戶村民的3.2萬畝耕地,其中水磨村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就有202戶。

土地送進“托管班”,騰出手的村民干點啥?

今年5月,水磨村黨支部又牽頭成立了勞務服務合作社,下轄5支服務隊,有無人機組、運輸組、家政組、田間管理組和裝潢組。共有運輸車輛35輛,無人機11架,各類農機51臺。5支服務隊吸納了240人就業,占全村勞動力的75%。

7月23日,在水磨村一片玉米地里,1架無人機在村民朱勝強的操控下緩緩起飛,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勻速往返田間噴灑農藥。

今年50歲的朱勝強,2019年將家里27畝耕地托管給綠和綜合專業合作社,自己則在周邊鄉鎮打零工。今年聽說村里成立了勞務服務合作社,他便報名加入了無人機組,與另一名合作社成員花12萬元買了1架無人機。

朱勝強說,這些年,塔城地區開展的農業技術培訓就沒有斷過,在老師手把手指導下,自己現在可以熟練操作無人機作業。

“1名無人機飛手1小時內可以實現連片100畝農作物的飛防植保,作業效率大幅提高。村里的活干完了還能到周邊縣市、鄉鎮接活,我還去過阿勒泰地區開展飛防植保作業?!敝靹購娬f,僅飛防植保作業這一項,他的年收入就達到10萬元左右,另外土地托管給合作社,年底還有分紅。

站在水磨村村委會的一塊電子大屏前,馬松河將該村2016年至今的發展歷程分為三個階段,以算清“三天賬”為題,通過數據對比、事例分析,生動講述了水磨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昨天”的水磨村,以發展第一產業為主,一產占比80%,村里沒有二產,僅在春耕秋收冬休的間隙,村民才能打打零工,三產占比20%。

“今天”的水磨村,從2019年到2022年,4年間年人均收入增加了近3倍,達到45600元。一產占比40%,進行土地托管后,解放了勞動力,村民通過參加技能培訓,有了更多擇業選擇,村里的三產占比達到60%。

“‘明天’的水磨村,我們將圍繞種植特色作物以及應用開發服務,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在學習智慧農業管理、提升育嬰及家政技能等方面用力,發展‘能人經濟’,做大做強各支服務隊,將三產收入占比提高到75%?!瘪R松河信心滿滿地說。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