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宮廳”看美玉風華


【資料圖】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高芳

7月28日上午,自治區博物館“故宮廳”揭牌。當日,“盛世琳瑯——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玉器展”作為“故宮廳”首個展覽迎來觀者如潮。

走進位于自治區博物館三樓的“故宮廳”,古香古色的門廳,藍底金字的匾額,朱紅、明黃、霽藍,這些故宮里的“國寶色”被巧妙地運用在布展的細節中,讓觀眾在一種雍容祥和的氛圍中欣賞這些溫潤華美的玉器。

中國古代玉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時期,中國古代玉雕藝術的發展達到高峰。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清皇家玉器數量之多、品質之優,為世界上任何博物館所不及。本次展覽從故宮博物院藏近19000件(套)清代玉雕藝術品中,遴選了100件(套)精品,分為“受命于天”“法相梵音”“玉不去身”“清室雅伴”“幾暇清賞”“含英咀華”六個單元。觀眾可以從玉器的功能、材質、工藝、造型、紋飾、內涵等方面欣賞到清代玉雕藝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由近及遠,體味中華玉文化的淵源有自、綿延不絕。

“敬天法祖之寶”碧玉交龍鈕、“太上皇帝之寶”青玉交龍鈕、青玉甪端香薰、白玉三星圖插屏、黃玉鰲魚式花插、紫檀嵌白玉云龍紋冠架、白玉三峰筆架……展覽中的玉器大到敬天地、安邦國的禮器,莊嚴肅穆的佛像、祭器,小到彰顯身份、象征品性的陳設、首飾和日常飲食所用的杯盤箸匙,體現出清代玉器特別是乾隆朝玉器選材精良、器形規整、設計巧妙、意境高雅、雕工精美的特點,令人目不暇接。

尤其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精美絕倫的玉器,大部分是用新疆和田玉制造的。一些采玉題材也被表現在多件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玉山子和玉插屏上。“乾隆二十四年勘定南北疆以后,大量的新疆和田玉料由官府統一管理、開采,并源源不斷入貢朝廷。正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乾隆時期玉器發展迎來了一個高峰。”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工藝組組長、研究館員張林杰向觀眾介紹了和田玉被廣泛運用到清朝宮廷玉器中的歷史。

清廷設駐疆大臣,施行貢玉制度,和田所產玉石被當作賦稅固定下來,揀選好料送京。乾隆帝親自過問、直接參與玉器設計、制作的全過程,以自身的修養、學識、品位影響包括玉器在內的皇家藝術創作。因此,這些材質精美、技藝精湛、鬼斧神工的玉器,因有別于民間,極具皇家氣度,被稱為“內廷恭造之式”。

“這些玉器從選料到工藝都是一流的,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能這么集中、大規模地看到這些精品玉器,真是太難得了。”自治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珠寶專業首席檢驗師、和田玉鑒定專家李新嶺在展廳里流連在每一件展品前,“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這么精美的故宮藏品,感謝故宮對新疆文化事業的支持。”

“于闐采玉春復秋,用作正賦輸皇州。”在一件刻有乾隆御題詩《于闐采玉》的玉擺件前,烏魯木齊市民王蒙反復觀看。聽說“故宮廳”開展,他一大早就從家趕來。“一件小小的玉器承載了清雅意境、歷史風貌,精美的雕工更讓我感受到了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王蒙說。

“媽媽,這是什么呀?太漂亮了!”在一副用料考究、精雕細琢的青玉白玉雙陸棋子前,兩個小朋友好奇地問。年輕的媽媽米日古麗回答:“這是古代的一種棋。”她說,一周前,她就為一雙兒女預約來看展,“將來有機會,我還要帶他們去故宮看看。”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