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塔克拉瑪干“對話”撒哈拉——中非攜手防治荒漠化觀察

6月13日,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塔中植物園,中方技術人員向非洲學員介紹荒漠植物。新華社記者周生斌攝

新華社記者/葛晨 張曉龍

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一片防護林,新成熟的桑葚掛滿枝頭。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齊納布·博拉從桑樹上摘下一顆果子放進嘴里,甘甜溢滿舌間,心里卻是滋味萬千。


(資料圖)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夕,博拉與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南緣國家的專家們,正在中國新疆參加中非治沙培訓班,考察中國防沙治沙和防治荒漠化技術。

從庫爾勒到和田,從會議室內到沙地田間,這場相隔萬里、連接世界兩大沙漠的“對話”,為世界帶來更多綠色希望。

跨越萬里的相會

12號水井房孤立在只有車輛來往的沙漠公路旁。不遠處整齊排列著光伏板,如同一座深藍小島,在沙海里吸收著烈日的能量。

大巴車滿載中非治沙培訓班學員,沿著塔里木沙漠公路行駛到12號水井房。這條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的公路沿線,一共有109座這樣的站點,為防護林抽水滴灌、工人生活起居供電。

學員們走下車,連日來長途旅行的疲憊似乎一掃而光。博拉與埃塞俄比亞灌溉與低地部國務部長恩德里亞斯·格塔一起,用手拂去光伏板上的浮塵,俯身觀察地上鋪設的滴灌帶,仔細研讀光伏發電滴灌設施介紹材料。

格塔說,光伏發電滴灌設施安裝方便,又沒有碳排放,可以靈活調節土地含水量,如果再與水利系統結合,就可以涵養雨季的降水用于旱季灌溉,“這正是我們國家急需的解決方案”。

尼日利亞學員阿卜杜勒哈米德·巴拉趕上動手實操環節總是搶在前面。這位卡諾州環境部生態和林業主管按照中國專家的講授和示范,把條狀的可降解乳酸纖維沙袋灌滿沙子,擺成方格形狀,又拿起沉甸甸的鐵錘,把小樁子敲進沙地里,圍上高密度固沙網。

“為什么固沙方格的規格是一米乘一米?”“這種綠色固沙網是塑料的嗎?可降解嗎?”……操作完后,還沒顧得上拍掉身上的沙塵,巴拉就圍著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生地所)高級工程師王永東不斷詢問。

十多年前,巴拉還是一名教師,在甘肅學會了就地取材的機械防沙方法?!盎厝ヒ院笪覡款^一項科研,向近70名學生傳授了這些方法。”巴拉說。這次考察,他發現了原有技術的“升級版”和“集成款”。他說:“科學的治沙方法很重要,我很珍惜這次拓展眼界的機會,一定要動手學會才有信心回去教別人。”

這是新疆生地所第二次開辦非洲“綠色長城”建設技術培訓班,6月8日開幕,為期13天。作為此次培訓班的一部分,第三屆塔克拉瑪干沙漠論壇10日至12日在庫爾勒舉行。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科學技術項目官員賈曉霞在論壇上說,《公約》支持受到干旱和荒漠化影響的各方加強基于科學的決策,“我們需要共同努力,促進科學認知,分享知識和技術,提高行動能力”。

新疆生地所研究員雷加強說,中非合作治沙的方案都是在多次實地考察、反復研究之后才拿出手。“在尼日利亞,我們的重點是防控土壤風蝕,在埃塞俄比亞則是修復退化草地?!?/p>

因沙結緣的相知

在塔里木沙漠公路考察時,尼日利亞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議組織負責人奧馬爾·丹拉迪·達希魯得知梭梭樹有耐旱、耐鹽堿地等特點。他找到中國專家徐新文,邊說邊比劃,想知道梭梭樹能否通過扦插而不是播種培育。

“我們都是在培育基地用種子種出幼苗,再移栽到沙地里,扦插不行。”徐新文說,“尼日利亞只有雨季和旱季,梭梭樹得在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怕是在那邊不好活啊!”

達希魯追問道:“不試試怎么知道?”

“好呀,那咱們就在尼日利亞的合作示范區試試?!毙煨挛呐c達希魯相視一笑。

兩人相識于12年前,那是徐新文第一次到尼日利亞考察,碰巧趕上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他與達希魯等人試種下一棵尼日利亞本土小喬木幼苗紀念這一天。

新疆生地所提供的資料顯示,中國專家在尼日利亞北部的卡諾州著手修建技術示范區,兼具防護林優化與經濟功能,目前已經從尼日利亞10多個本土樹種中選出4種試種,并向當地社區推廣。

新華社記者日前實地探訪發現,要建成這樣的園區實屬不易。園區地處偏遠,位于卡諾州瓜爾邁村附近,是一片占地約4公頃、用鐵絲網圍起來的沙地。從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坐40分鐘飛機到卡諾市區后,在顛簸的土路開車約一個半小時才能抵達。

瓜爾邁村目前有50多戶人家,村中道路和一個小廣場都被黃沙掩蓋,沙子最厚的地方能沒過腳背。項目志愿者巴拉·穆罕默德祖祖輩輩就住在那里。

“我們真的非常感謝這個合作項目?!彼f,風沙有時候會摧毀莊稼地,甚至毀壞房屋,一些人因此搬出村莊前往城市討生活,“但是我們一家眷戀故土,如今這個項目讓我們看到希望”。

真實親誠,患難與共。防治荒漠化讓中非人民心心相連,對美麗家園的共同期待穿過沙漠、跨越山海,在中非合作中激蕩更多的心靈共鳴。

共護家園的相守

博拉到中國讀了防治荒漠化方向的博士學位,如今任職于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灌溉與畜牧發展局。他說,之所以選擇這項事業,就是為了在周期性干旱頻發的埃塞俄比亞守護更多土地,讓土地長出它該有的花草和莊稼,讓人們不再受饑荒折磨,品嘗到不同食物的滋味。

非洲薩赫勒地區受撒哈拉沙漠南侵困擾已久。2007年,11個撒哈拉以南國家在非洲聯盟主導下成立泛非“綠色長城”組織,當時計劃建設一條寬約15公里、長約7000公里,橫跨非洲、阻擋世界第一大沙漠侵蝕的防護帶。

泛非“綠色長城”組織秘書處高級主管馬塞蘭·薩努說,之所以聯合發起“綠色長城”計劃,就是要通過跨國合作共同防治荒漠化。

“這是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重要一環?!甭摵蠂h境規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主任張林秀如此評價非洲國家發起的這一計劃。

新疆生地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經過長期系統監測、試驗研究及推廣應用,中非專家們在毛里塔尼亞首都努瓦克肖特建成流沙快速固定、節水灌溉試驗示范區;在尼日利亞卡諾州建成“經濟林保育”試驗示范區;針對埃塞俄比亞低海拔區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與重建問題,構建“清灌育草、封育輪牧、牧養結合”的灌叢化草地生態修復與生計可持續發展模式,建成圍欄封育示范區200公頃、集水恢復林草示范區2公頃等。

中非專家們研究發現,薩赫勒地區的總荒漠化面積在2000年至2020年間呈下降趨勢,從72.31%下降到69.23%。

建設非洲“綠色長城”的靈感,其實來自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

擔任毛里塔尼亞國家“綠色長城”組織技術顧問的迪亞洛感慨:“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對中國防護林的規模有如此直觀的感受,而這些林帶還只是中國防護林體系里的很小一部分?!?/p>

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的成就,也增強了非洲“綠色長城”建設者的信心。埃塞俄比亞林業發展署官員比圖·希巴巴烏說,中國通過實施防護林工程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創造了奇跡,“對有志于防治荒漠化的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對象”。

為了建設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中非正推進越來越多的綠色發展合作。

2017年,新疆生地所與泛非“綠色長城”組織聯合共建泛非“綠色長城”研究中心,新疆生地所作為技術支撐方提供技術培訓、試驗示范等。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的喬莫·肯雅塔農業技術大學內,中國與肯尼亞政府共建的中非聯合研究中心已成立10年。

攜手向前,探索未來,中非持續在生態環保領域交流合作,讓荒漠化防治造福人類,共護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參與記者:王松宇、郭雨祺、李雯、汪平、郭駿、白林、周生斌、李卓群)

(據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16日電)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