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動態:箜篌之音今猶在 絲路古樂煥新生

5月8日,由《鄭州日報》刊發的一則新聞《“行走中原·鄭州奇妙游”中牟:箜篌之音今猶在,文旅高地正崛起》引起廣泛關注。


【資料圖】

據《中牟縣地名志》記載:古為箜篌城(城址尚存),秦代名曲遇聚,漢高祖大戰秦將楊熊于此,明稱邢鐵寨,清名古城村,簡稱古城。

河南有箜篌城,新疆有箜篌故里,那么與河南中原地區相距甚遠的新疆和箜篌有什么關系呢?

新疆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這里多元文化薈萃、多種文化并存。新疆出土的精美樂舞文物再現了《大唐西域記》中“管弦伎樂,特善諸國”的盛況,也證明新疆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為絲綢之路文明的互鑒融通,有過重要貢獻。

箜篌,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1996年,新疆且末縣扎滾魯克古墓遺址的1號和2號墓地,出土了距今約2700年的3件箜篌,是我國境內發現最早的箜篌,且末縣也由此被譽為“箜篌故里”。近年來,且末縣建立了新疆首個箜篌公益教學及師資培訓基地,箜篌走進了學校的課堂,絕響千年的箜篌之音,從歷史中走出,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樂舞盛世
從文物中找尋箜篌印記

▲新疆庫車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的7世紀木制舍利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供圖

這是古龜茲國出土文物中舍利盒上的彩繪“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北宋大文豪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流芳百世,但鮮有人知“蘇幕遮”這個詞牌名是怎么來的。

▲舍利盒展開圖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供圖

“蘇幕遮”是龜茲地區音樂舞蹈形式之集大成者,極負盛名。蘇巴什佛寺遺址出土的舍利盒彩繪是人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窺見“蘇幕遮”的真實畫面。從中可以看出,“蘇幕遮”表演時不但有舞者頭戴面具,還有6種樂器組合:箜篌、大鼓、排簫、角、鼗鼓(即撥浪鼓)和雞婁鼓。

隋唐時期,以龜茲樂舞為代表的西域樂舞大量進入中原。到了唐玄宗時期,“蘇幕遮”已然由戲曲歌舞發展成為教坊曲名。當時原為七言絕句體,后來才衍生為長短句。

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后,悠揚婉轉的橫笛,以及“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的箜篌,都成為中原常見的樂器,正所謂“洛陽家家學胡樂”。

如果有機會參觀新疆克孜爾石窟第23、28、38窟,庫木吐拉石窟第58窟以及克孜爾尕哈石窟,可以看到壁畫中描繪了眾多樂器:箜篌、阮咸、篳篥以及曲頸琵琶等。

壁畫上的龜茲樂器。新疆龜茲研究院供圖

漢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寫到,女主人公劉蘭芝 “十五彈箜篌”。箜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隋書》《新唐書》《通典》《唐六典》等史籍的音樂志、禮樂志都把它列為龜茲樂之首。

箜篌在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后傳入中國。箜篌在初傳中國時,是豎抱于懷中,用手撥彈,因此唐代把演奏這種箜篌叫“擎箜篌”。

后來,藝人們結合琴、瑟、箏、筑等中國古老樂器的彈奏方式,形成中原地區獨特的臥彈箜篌的彈奏方式,創制出“臥箜篌”。

盛唐時期,箜篌演奏藝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

14世紀后期,箜篌漸漸淡出舞臺。人們往往只能在壁畫和浮雕上才能看到它的身影。

“聲”生不息
沉睡千年古樂器得以重生

且末縣出土的箜篌(上)和哈密市出土的箜篌(下)。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銀璐攝

近年來,新疆出土了一定數量的箜篌實物。如且末縣扎滾魯克墓葬出土3件木制箜篌,吐魯番鄯善縣洋海墓地也出土有木制箜篌。考古專家研究推斷,早期的箜篌主要用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動。如洋海墓地出土的木制箜篌應為人類早期薩滿信仰中薩滿巫師所使用的法器。其弦較少,能夠彈出的音也較為單調。

且末縣扎滾魯克墓地出土戰國時期箜篌。資料圖

1996年出土于且末扎滾魯克14號墓的戰國時期箜篌,由整塊胡楊木削刻而成,分為音箱、琴頸、琴桿三部分,此箜篌的弦和蒙皮缺失,其余部分保存完好。

鄯善縣洋海墓地出土的距今2500年的箜篌。吐魯番市融媒中心

箜篌復制品。吐魯番市融媒中心

吐魯番博物館陳列的箜篌出土于洋海墓地,距今已有約2500年的歷史。它由一整塊胡楊木刻挖而成,由音箱、頸、弦桿、弦組成,弦首有明顯的五道系弦的痕跡。

哈密出土的箜篌。資料圖

哈密艾斯克霞爾南墓地是出土箜篌實物最多的地方。哈密出土的約2700年前的箜篌,現存音箱、琴頸、琴首和弦桿,琴弦缺失。音箱、琴頸、琴首為整段胡楊木加工而成。音箱為原木上下削平、自上口向內掏挖而成,底中部有音孔。箱體尾端外側刻鑿出尾舵形裝飾。艾斯克霞爾南墓地箜篌不僅蘊含多方面歷史文化藝術信息,更凝結了哈密先民們的質樸與浪漫。

黃祎琦和許碧蘭夫婦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介紹推廣箜篌。視頻截圖

20世紀30年代,上海大同樂會組織的國內音樂家、樂器制作師完成了制作上百件民族樂器的工作,其中包括一些古老樂器,這讓箜篌得到了重生的機會。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上海、蘇州等地相繼開始專業制作箜篌,設計出多種形制,并開始推廣箜篌教育,批量培養演奏者。

“在復現之前,這種曾經的世界性樂器,我們只能在敦煌壁畫里看到。”1996年,新疆出土的箜篌是實物的例證。2015年,黃祎琦接受庫爾勒博物館的委托,復現3臺出土箜篌,并被博物館永久收藏;2018年受到鄭州大學音樂考古學院的委托,他再次復現了8臺新疆出土箜篌,為中國音樂史、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目前,黃祎琦制作的古豎箜篌、臥箜篌、鳳首箜篌、出土箜篌,都是根據壁畫和半實物制成的。

黃祎琦和許碧蘭夫婦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介紹推廣箜篌。視頻截圖

在手工制作之外,黃祎琦還在學術上和理論上下了不少功夫。近年來,他分別到不同大學參加學術論壇。黃祎琦和妻子許碧蘭盡力推廣古箜篌,參加全國各地的樂器展覽。從2011年起,夫妻二人帶著古箜篌跑過很多地方,廣東、廣西、沈陽、北京、上海、成都等,還登上了央視《國家寶藏》介紹推廣古箜篌。

魯璐在表演《箜篌引》。視頻截圖

來自河南新鄉的魯璐是一位箜篌演奏者。演出之余,她正致力于復原更多箜篌樂器,進而讓千年古樂煥發新生。

魯璐說,復原的過程相當復雜,經過十五道左右的工藝才能完成一件仿制的箜篌,“搜集壁畫圖片、做工程圖、提取數據,包括琴弦長短粗細、音準音高音色都要考慮進去,再進行制作。”

目前,魯璐和團隊已復原了近200款箜篌實物,各不相同。在她看來,復原樂器就是復活千年古樂,讓樂器盡可能地接近壁畫中的古物,龍門石窟、少林寺房檐、敦煌莫高窟都出現過箜篌相關的壁畫。

空靈動聽
絲路小鎮傳承奏響箜篌之音

“箜篌娃娃團”成員正在沙漠中演奏箜篌。阿里木·吐爾地攝

2016年以來,且末先后組建了“箜篌種子教師”傳承團隊和“箜篌娃娃團”,隨后又定期舉辦箜篌比賽和專場演出,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讓絕響千年的箜篌之音在這片熱土得到傳承和發揚。

學習箜篌的中小學生參加演出。 且末縣委宣傳部供圖

17歲的古麗再排爾·穆合塔爾是“箜篌娃娃”中的佼佼者,在不同級別范圍的箜篌比賽中獲獎,還參加過《中國夢想秀》。她的夢想就是考上中央音樂學院繼續深造箜篌演奏,把這項藝術永遠傳承下去。

老師在指導學生彈奏箜篌。且末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了讓箜篌有更廣闊的展示舞臺,且末縣每年10月會舉辦箜篌音樂會,與玉石文化節、紅棗節等文旅活動搭配,成為靚麗的文化名片。

2022年6月16日,在和若鐵路通車的首發列車上,且末縣音樂老師阿依古力·吐爾孫在列車上彈起箜篌,她希望這悠揚的樂聲能通過這條鐵路傳到更遠的地方。

且末縣文博館副館長麥麥提江·阿吾提說:“箜篌作為世界上最早的撥弦樂器之一,它的演奏方式在歷史上曾一度失傳。我們希望能將這一文化遺產傳承下來,發揚光大”。

2015年,且末縣建立了新疆首個箜篌公益教學及師資培訓基地,實施箜篌“種子教師”和“箜篌娃娃團”項目,資助一批中小學音樂教師和在校學生學習箜篌演奏。

“箜篌娃娃團”成員乃爾克再·伊敏深有感觸地說:“第一次聽到箜篌美妙的聲音時,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它讓我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我一定要學好箜篌演奏。”

且末縣青少年活動中心主任馬舉勇說:“‘箜篌娃娃團’成立以來,多次在全國青少年才藝大賽、綜藝節目等賽事中取得驕人成績。目前,成員有50人。我們將持續組織箜篌‘種子教師’分批赴國內其他省份音樂學院學習進修,提升專業能力,并在各個學校建立箜篌基地和專業的箜篌培訓教室,開設箜篌特色社團,進一步壯大‘箜篌娃娃團’隊伍,大力宣傳箜篌音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且末縣緊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縣域內出土的世界最早的撥弦樂器箜篌、世界面積最大的古陶片散布遺址等文物為有效載體,積極發揮文博館主陣地作用,讓各族群眾走進文博館和各個歷史文物景點,真正了解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如今,絕響千年的箜篌之音已在且末縣這片土地上空再次回響,彈奏者們指尖流淌出不同時代的弦音,正逐漸匯成中華民族延綿不息的文化洪流。

延伸閱讀:

什么是箜篌?

箜篌譯為“坎侯”或“空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弦樂之一。我國古代箜篌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據中國《隋書·音樂志》記載,箜篌“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將中亞地區盛行的箜篌帶到了中原地區。從《通典》中的“豎箜篌胡樂也,體曲而長,豎抱于懷中,用兩手齊奏”,可知豎箜篌是也是由西域傳入中原的。鳳首箜篌則起源于印度,經犍陀羅傳入西域后,再傳入中原。由此可見箜篌樂器自西向東傳播中與沿途不同宗教、文化兼容并蓄,體現出東西方文明在絲綢之路上的交相輝映。作為中國古代宮廷音樂中不可缺少的樂器,箜篌也常作為主奏樂器。北宋使者王延德在《使高昌記》中寫道“樂多琵琶、箜篌,俗好樂器,行者必抱樂器。”反映了箜篌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并廣泛應用于西域音樂,成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寶庫中的珍品。目前,新疆境內發現了近10件箜篌。這些箜篌是我國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箜篌實物,據考證已有約2500年至2800年的歷史,填補了我國音樂發展史上的空白,證明了新疆地區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樞紐,也向人們展現了中原樂舞藝術的異彩紛呈。

箜篌與豎琴的區別

箜篌與豎琴同為彈撥樂器。

豎琴起源于古波斯(伊朗),早期的豎琴只具有按自然音階排列的弦,所奏調性有限。現代豎琴為單排弦,長匣形共鳴箱,圓柱琴柱,是由法國鋼琴制造家S·埃拉爾于1810年設計出來的,有四十七條不同長度的弦,七個踏板可改變弦音的高低,能奏出所有的調性。

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現代箜篌為共計72弦的左右同音雙排弦,琵琶形共鳴箱,箜篌琴柱為方柱,偶爾會在頂端裝飾鳳凰首。

箜篌(左)與豎琴(右) 。資料圖

豎琴和箜篌,如果只看外觀,相信很多人會把現代箜篌(雁柱箜篌)當成豎琴,其實細看,會發現他們區別還是很大的。 

一、外形

豎琴單排弦,箜篌雙排弦;

豎琴長匣形共鳴箱,箜篌琵琶形共鳴箱;

豎琴共鳴箱側面光禿,箜篌共鳴箱的左右兩面各有一行雁柱;

豎琴琴柱是圓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另外作為一種裝飾,箜篌的琴柱頂端有鳳首裝飾。豎琴的共鳴箱是窄梯形的,邊緣比較直,而且弦的下端直接連在共鳴箱的斜面上,箜篌的雙面琵琶形共鳴箱要更大一些,側面是垂直的,弦壓過雁柱連接在共鳴箱下端。

二、音色

豎琴的聲音比較清純、柔和、穩定,溶溶如荷塘綠水之夜;

箜篌的聲音比較清亮、空靈、縹緲,冷冷似雪山清泉之聲。

三、技法

箜篌的技法相比豎琴而言,多了壓顫技法,帶來更多的韻味變化;

箜篌有左右同等音高的雙排弦,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更方便,可以左右手在同音區同時奏出旋律與伴奏,不會相互妨礙,同時增強了和聲與復調,揉弦區和撥弦區互為一體,在揉弦撥弦之間手法轉換非常便捷,由于箜篌的雙手不會相互妨礙,演奏時雙手可以同時施展不同的演奏技法,樂曲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箜篌在中低音部分可進行拍擊琴弦的演奏,共鳴箱會產生鼓韻的聲效。而豎琴通常是通過敲擊音箱邊緣進行類似鼓點似的演奏。

箜篌碼上碼下均可進行刮奏,效果不同。豎琴沒有碼下刮奏。

四、音域

箜篌的音域寬廣,大型的專業箜篌超過六個八度,甚至達到七個八度。一般箜篌大多為五個八度。

五、轉調方式

箜篌和豎琴在演奏過程中均能夠進行轉調演奏,兩種樂器的轉調分為手撥轉調和踏板轉調。不同的是箜篌將手撥轉調細分了手撥獨立轉調和手撥聯動轉調。聯動轉調的設計是:一個轉調手柄關聯一個音,轉動一個轉調手柄,這個手柄所關聯的左右兩邊所有的音將同時進行變調,在實際使用中非常便捷。

(內容來源:中國民族報、新疆是個好地方微信公眾號、道中華微信公眾號、人民網、新華網、天山網-新疆日報、文旅海淀微信公眾號、中國文藝網、央視網、中國藝術報、海織樂章·國樂箜篌、中國樂器圖鑒、且末縣融媒體中心、吐魯番市融媒中心)


監制:王宏

統籌:楊濤、葛惠芹

策劃/編輯/視頻剪輯:王榮

關鍵詞: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