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蘇州吳江汾湖“魚菜共生”繪出生態文明新亮點

“我們這套系統是從以色列引進的,把水產養殖和水培種植結合起來,能夠做到養殖尾水零排放,最終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生態共生。”近日,在吳江區汾湖高新區(黎里鎮)元蕩村的醴饗田有機農場內,蘇州藍城文旅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鄭祥向記者介紹了“魚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這套系統讓汾湖在鄉村振興中繪出了生態文明的新亮點。

“魚菜共生”項目通過引進循環水養殖技術,創新利用生物硝化處理方式,魚池中的尾水經過過濾除菌后可用于農業用水。養殖尾水搖身一變,成了種菜的“營養液”。“此舉既解決了傳統養殖的水污染問題,又提升了經濟效益。”鄭祥表示。

走進醴饗田有機農場內,4800平方米的現代化玻璃大棚被分為養殖區、種植區和研學區。水產養殖區內,分布有20個養殖池,每個養殖池高1.2米,直徑6.4米,水體容積38立方米,目前養殖了加州鱸魚。“我們采用的是高密度養殖,年產鱸魚近50噸,效率是傳統養殖的15至20倍。”鄭祥表示,另外,養殖區還可作為工廠化“育苗標粗”車間,滿負荷生產可年產500萬尾魚苗。

養殖區對面就是占地2000平方米的蔬菜種植區,一棵棵青翠的香青菜、生菜、奶油快菜等從“管道”里生長出來,而滴灌的水就是處理后的養殖尾水。大棚內,四季種植共60余種蔬果品類。

大棚中庭,還開辟了科普館和研學講堂等空間。每到周末,這里將舉辦包括傳統農業知識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科普、果蔬栽培和采摘等不同主題的研學活動,吸引了周邊家長和孩子前來參觀、體驗。鄭祥介紹,“魚菜共生”項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農文旅融合發展走出了鄉村振興新路徑。

近年來,汾湖緊緊依托環黿蕩美麗鄉村群,著力開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實現鄉村振興示范引領。9月,長三角一體化鄉村振興美麗吳江的樣板項目“曲水善灣”農文旅項目正式對外開放。醴饗田“魚菜共生”循環系統項目正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以“數字農業”“科技農業”“六農體驗”為主題,為周邊城鄉居民帶來綠色低碳科技農業產業的科普、展示及體驗活動。

“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農業與旅游、產業與度假的融合,打造小型農業示范園區,展示國內外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鄭祥說。(王英 見習記者 朱亞蕾)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