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子村:旱田成功改水田 稻穗搖曳笑聲遠播

“瞅瞅,這樣的地,才能長出稻子呢!”10月27日,阜新市彰武縣大冷鎮上三家子村的2號稻田里,跟在收割機后面拾穗的村民張玉忠順勢彎下腰,抓起一把田土,攥緊,再張開五指,手心里出現一塊緊實的泥團。

百米外,一路之隔的玉米地里,省水資源集團生態開發公司工程技術部負責人張成也從地里抓起一把土,手指未曾展開,土就被吹跑了大半,“粉細砂,水土難固。”他解釋道。在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彰武,這樣的土地狀況很常見。為涵養生態,去年,省水資源集團總投資30億元,啟動柳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以期通過“以水含沙”進行“旱改水”,與省內其他措施并舉,鎖住科爾沁沙地南移的腳步。

“在‘沙窩子’里種水田,種子錢都回不來!”開春,消息傳到村里,67歲的王炳軍反對聲挺大。村旁,有大、小清溝兩道水,早先有村民想借此種“來錢多”的水稻。無奈春天風大倒秧,夏天雨少水乏,秋天蟲又鬧得歡,“打我記事起,種水田的,沒掙過錢。”

質疑聲中,3月1日,投資13.5億元的旱田改水田一期工程正式開工。修渠,引水,8公里主管道、15.7公里田內玻璃鋼管、113公里矩形槽鋪設工程次第推進。84天后,1.14萬畝水田完成整理。5月25日,引鬧德海水庫水源通水泡田,6月25日插秧完成,10月過后,收獲開始。

稻花開時,拖過“旱改水”后腿的張玉忠口風變了,“稻花咋這么香,好聞!”秋收時,估算著年增收1.8萬元的王炳軍說起后悔話:“要不是咱耽誤了插秧,收成能更好。”

提高農戶收益只是第一步。“6萬畝旱改水項目全部完成后,彰武就有了實實在在的6萬畝‘生態之腎’,至少會形成50平方公里的濕地效應。”彰武縣委書記劉江義表示。

“我們還要啟動柳河兩岸70公里護岸護堤及城區段238公頃生態景觀工程,”張成抬手指向南方,“那時,與沈陽石佛寺水庫現有的50平方公里濕地配合,以沈陽為中心的遼中南城市群就會又增一批‘綠色衛士’。”

風過,稻穗搖曳,笑聲遠播。(唐佳麗)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