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產業“三新”增長明顯 外貿新業態受關注

7月6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盡管受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嚴峻復雜國際形勢的影響,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三新”)模式仍繼續保持增長。

2020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69254億元,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7.08%。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我國自2018年首次公布“三新”增加值以來,該數據保持連年增長。

北京商報

第一產業“三新”增長明顯

“三新”經濟是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活動的集合。“三新”經濟增加值衡量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從事“三新”經濟生產活動創造的增加值。核算范圍根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2018)》確定。

經核算,2020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為169254億元,比上年增長4.5%,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現價增速高1.5個百分點;相當于GDP的比重為17.08%,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三新”經濟在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分三次產業看,“三新”經濟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7423億元,比上年增長11%,占比為4.39%;第二產業增加值為73487億元,比上年增長4.3%,占比為43.42%;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8345億元,比上年增長4.2%,占比為52.2%。

“‘三新’經濟本身就是新動能,是高質量發展新動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疫情后中國經濟修復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疫情爆發以來,線上經濟逆勢蓬勃發展助力經濟回穩,在線服務、工業物聯網等新業態也在抗疫和復工復產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財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伍超明認為,另一方面,“三新”經濟帶來的科技進步與商業模式創新,還促進了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加速國內新舊動能轉換。如“互聯網+農業”正全面打造農業新模式,大數據與傳統產業結合造就了共享經濟、智慧物流等新興產業,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理念的融合使我國經濟運行效率得到了提升。

值得關注的是,在本次統計中,第一產業的“三新”增長明顯。這或與疫情期間,訂單農業、農產品電商等的快速發展息息相關。

不過,從數據來看,第一產業的“三新”增加值僅為二三產業的一成左右,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有調查顯示,我國數字經濟對產業及市場的滲透率已超過36%,但農業領域這一指標約為8%。“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

外貿新業態受關注

疫情期間,外貿新業態成為“三新”備受重視的突破點。6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新業態新模式是我國外貿發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趨勢。會議要求,要完善跨境電商發展支持政策,擴大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試點范圍。

去年,在疫情的影響下,跨境電商實現飛速發展。2020年全年跨境電商進出口1.69萬億元,同比增長31.1%。

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李魁文年初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跨境電商在疫情期間進出口貿易額出現了不降反升的跡象,成為穩外貿的一個重要力量。下一步,海關將繼續聚焦新業態的發展和企業關切,持續強化監管,優化服務,進一步完善監管和統計制度,不斷推動跨境電商新業態的高質量發展。”

經過5次擴圍,目前我國已有105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各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已建設330多個產業園,帶動就業超300萬人。

“穩就業”也與“三新”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當前,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已經達到了2億人左右,《中國靈活用工市場研究報告》顯示,90后和00后靈活就業者占比超過了50%。靈活就業已成為穩就業的重要抓手。

國家也多次發布支持靈活就業相關政策。《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意見》中指出,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推動非全日制勞動者較為集中的行業提質擴容。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加快推動網絡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互聯網醫療、在線娛樂等行業發展,創造更多靈活就業崗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將繼續對靈活就業人員給予社保補貼,推動放開在就業地參加社會保險的戶籍限制。

對于后續“三新”經濟要在哪些地方持續發力,伍超明認為,“‘三新’經濟的發展主要依托于技術創新和應用,因此國家需要加大對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力度,穩固‘三新’經濟發展基本盤;同時,持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從現有產業和領域中衍生疊加出新環節、新鏈條、新活動形態,以助力‘三新經濟’更快落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陶鳳王晨婷)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