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探索變革 各地自貿區制度創新破題

又有新一批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要得到復制推廣了。商務部日前印發了自貿試驗區第四批18個“最佳實踐案例”,上海、天津、湖北、河南、江蘇等自貿區在列。

在7月6日召開的專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自貿區港司副司長陳洪介紹,本次發布的18個“最佳實踐案例”涉及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國企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供各地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過程中借鑒。專家表示,在獲得有益借鑒的同時,各地也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制度模式。

北京商報

已推出278項成果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本次發布的18個案例中,有不少是2019年8月新設立不久的自貿區,至今設立將近兩年。兩年的時間就形成了非常可觀的制度創新成果,無疑將成為更多地區學習的典型樣本。

以江蘇自貿區為例,據江蘇省自貿辦副主任崔健介紹,從產業發展來看,江蘇自貿試驗區的三大片區,以全省千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貢獻了5.6%的新設立企業數,12.7%的外貿進出口額,9.7%的實際使用外資,集聚了全省9%的高新技術企業,為江蘇省的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擎作用。

從制度創新看,江蘇自貿區先后總結形成了151項制度創新成果,實施了一批全國全省的首創改革舉措,32項改革試點經驗在省內復制推廣,40項創新實踐案例印發全省學習借鑒。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貿試驗區本身就是先行先試,在這個基礎上推廣復制,樹立一個標桿,帶動整個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把一批自貿區的做法在全國推廣。此前國務院已經印發多批次案例的通知,具有很大的推廣復制價值。有些批次是只能在其他自貿區推廣復制,也有一些批次是在全國推廣復制。”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陳洪介紹,在國家層面,自貿試驗區已經探索形成了278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或特定區域復制推廣;在地方層面,據不完全統計,前18個自貿試驗區已在本省份內推廣了約1400項制度創新成果。

“各省份建立了復制推廣工作機制,扎實推動成果落地實施,使這些‘制度良種’生根發芽,促進了貿易、投資、金融等領域管理制度的進一步優化和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帶動各地的改革意識、開放水平、行政效率、發展動能、經濟活力不斷提升,形成了改革紅利共享、開放成果普惠的局面。”陳洪說。

因地制宜探索變革

本次發布的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中,各自貿試驗區結合本地特色,圍繞打造優勢產業積極開展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如何利用自貿區自身的條件、優勢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河南省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河南洛陽是“一五”時期新中國布局的重要工業基地,曾經輝煌過,但總體產業結構偏重,亟需轉型升級。河南省商務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王軍介紹,河南自貿區洛陽片區圍繞打造“國際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區”功能定位,拓展強化智能制造領域的政策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四鏈”融合、互促共進。

具體而言,河南自貿區制定了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等3個產業的促進政策,“河洛英才”“河洛工匠”等人才計劃,激發大院大所大企業創新活力的“金十條”政策,吸引人才和資金向智能制造產業流動。同時,推出“科技貸”,創新使用科技創新券,支持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購買技術服務,開展產學研合作;并設立天使基金、種子基金等創業創新投資引導基金,規模超500億元。

改革效果很快顯現。2018-2020年,洛陽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形成先進裝備制造、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材料等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10家超百億企業。

而在硬件基礎、開放程度都頗高的上海,也有自己的建設目標。上海自貿區要建設浦東國際人才港,著力打造人才高地,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而這就要通過提升人才行政審批效率,加大人力資源機構集聚力度,鏈接集成各類創新創業服務資源等來實現。經過一系列制度創新,目前已吸引全球400余個創業項目實地對接,服務海內外人才近24萬人次。

白明表示,“廣西的自貿區,對標東盟,實現與東盟的通關一體化,更加便利;江蘇自貿區更強調金融與海關的監管;河南老工業基地這樣的轉型升級案例,可以給其他地方的老工業基地提供借鑒。這些自貿區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各自有不同的側重點。”

制度創新破題

實現制度創新方面的突破并進一步復制推廣,是各地自貿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新舊制度之間必然會產生沖突,如何解決好相應問題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制度創新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跟現行的法律法規需要雙向適應,其他對應的管理規則、制度需要調整。自貿區經驗不宜原封不動地照搬,需要看哪些適合自己,因地制宜。”白明說。

比如,如何提供更便捷的政務服務?在河南自貿區,這以五大服務體系聯動的形式得以解決。

王軍舉例稱,河南構建了政務服務、監管服務、金融服務、法律服務和多式聯運服務五大服務體系,在跨境電商、多式聯運、商品期貨等方面開展特色化探索。比如,通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退貨中心倉模式,可以使個人跨境貨品退貨時間從20天縮短至5天,既方便跨境電商企業,也方便消費者。“去年疫情期間,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商業銀行,在棉花、白糖、紅棗等7個品種創新開展標準倉單買斷式回購,使企業以較低利率獲得融資,一直延續到現在,為115家企業融資近200億元。”他說。

技術進步也成為重要支撐。對于江蘇自貿試驗區南京片區來說,長江生態保護是其關注的焦點。通過搭建“生態眼”智慧化平臺,利用物聯網等創新技術,整合各類監管數據,實現了長江生態環境立體多源的實時動態感知。同時,建立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完善智慧管控和決策輔助體系,形成了長江生態保護的“決策大腦”,為長江生態保護提供了智力支持。(記者 陶鳳 呂銀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